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克里米亞大橋爆炸。(圖/翻攝自УП. Стрічка Telegram)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月12日致電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希望終結這場歷時三年的戰爭,雙方展開談判事宜,不過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及歐盟卻被排除在外,歐盟對美國新任總統「友俄」的態度也顯然不支持,讓停火協議陷入霧裡看花,連帶出現更分裂的貿易格局正在醞釀中。
《三立新聞網》帶讀者爬梳,俄烏戰爭不僅歷時3年,兩國牽動能源和軍事的角力,事實上國際認定是從2014年克里米亞戰爭開始,糾葛11年之久。回顧這場改變全球的戰爭,源起2013年底,時任烏克蘭總統維克托·亞努科維奇拒絕簽署與歐盟的聯繫協定,引發基輔大規模抗議(即「歐洲廣場運動」)。2014年2月,亞努科維奇被民眾推翻,親西方的臨時政府上台。這一轉變令俄羅斯總統普丁感到威脅,他視烏克蘭靠攏西方不利於普丁「大統一」主張,於是在當年2月底,一支俄羅斯特種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出現在克里米亞,佔領政府建築和軍事設施。
俄方宣稱此舉是為了「保護當地俄語族群」,並指控烏克蘭新政府為「法西斯政權」。3月16日,克里米亞在俄軍控制下舉行公投,結果顯示97%民眾支持加入俄羅斯。3月18日,普丁正式簽署法案,將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併入俄羅斯聯邦。俄羅斯的動向不僅限於軍事行動,還包括宣傳戰和外交辯護。俄媒大肆渲染烏克蘭的「混亂」,普丁則在國際場合堅稱公投體現「人民自決」。同時,俄羅斯利用克里米亞的戰略價值——黑海艦隊駐地塞瓦斯托波爾,鞏固其在黑海地區的軍事地位。
2014年的克里米亞併吞看似是俄羅斯的速勝。但是西方國家譴責此舉違反國際法,歐洲對俄羅斯發起經濟制裁,讓俄羅斯貨幣崩跌、能源、糧食及國際組織地位都大幅下滑,但未能扭轉事實,也改變了地緣格局,北約(NATO)強化東歐部署,烏克蘭加速西化,尋求加入北約與歐盟,為2022年的全面戰爭埋下伏筆。
克里米亞戰爭之後,烏克蘭開始明確表達加入北約意願,2021年美國與烏克蘭簽署《戰略夥伴關係憲章》,令普丁認為「紅線已被跨越」。他多次警告,若烏克蘭成為北約成員,俄將失去戰略緩衝區。更重要的是,俄羅斯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後,未能在烏東建立穩固控制區。頓巴斯分離勢力(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雖獲俄支持,但未能完全脫離烏克蘭,2022年2月21日,普丁不得不承認這兩地「獨立」,也以此為入侵藉口,試圖一舉解決「烏克蘭問題」。
普丁將烏克蘭視為俄羅斯歷史與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稱其獨立為「歷史錯誤」。2022年2月24日,普丁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將戰爭範圍擴展至烏克蘭全境,也因此國際刑事法院、聯合國)將2014年視為俄烏戰爭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