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蒲世芸/綜合報導
中國稀土出口禁令搭配3月信貸規模暴增,兩項看似無關的經濟措施,實則反映北京在中美貿易戰升溫之際的雙重戰略。對外以其所擁有的資源(佔全球稀土產量9成)來回擊關稅壓力;對內則以信貸穩住經濟防堵外部衝擊擴大。這兩大政策的交集,正改變全球製造供應鏈與金融市場的風險結構。
▲中國祭出阻擋武器與半導體等關鍵稀土原料輸出,來報復川普的關稅大刀。(圖/翻攝自中國國防部)
目前,美國對中國貨品新增的平均關稅達到145%,已經遠超過經濟學家認為足以重創雙邊貿易的門檻──2024年中美貿易總額約為6,900億美元(約新台幣22兆元)。
隨著美方報復性高關稅逐步生效,美國零售商正暫停訂單與出貨,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數以百萬計的中國製造業職位及北京設定的「全年經濟成長約5%」目標都面臨風險。
擋出口!稀土磁鐵暫停出關 汽車、晶片業首當其衝
《紐約時報》13日報導,4月4日中國政府宣布針對6種重稀土金屬與相關磁性材料實施出口管制。這些原料廣泛應用於航太、軍工、電動車、AI與高效能運算等領域,是先進技術國家的關鍵「命脈」。
這波出口管制的最大特點,是針對精煉後產品與高純度合金,這些金屬全數由中國精煉製成,同時也限制稀土磁鐵出口,其中90%的產量來自中國,但如今只能取得特別出口許可證後才能出境。
然而,中國對於如何發放出口許可證仍在初步籌備階段,業界高層憂心此流程恐會拖延,並導致中國以外地區的礦物與產品庫存迅速耗盡。
報復性反擊!北京祭出「武器級原料卡脖子」
位於洛杉磯的化學品供應商「美國元素公司」(American Elements)董事長兼執行長席爾弗(Michael Silver)便透露,公司被通知最快也要45天後才能取得出口許可。他警告:「未來的供應鏈關鍵原料已經被切斷。」美國稀土礦業公司「MP材料公司」(MP Materials)董事長兼執行長利廷斯基(James Litinsky)則表示,這項禁令將特別衝擊軍工業,「無人機與機器人被認為是未來戰爭主力,而稀土正是核心零組件。」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中國第一次打出稀土牌。早在2010年中日爆發釣魚台主權爭議時,北京就曾中斷對日出口七週,迫使日企大量囤貨、甚至尋找替代材料。
▲目前川普對中國貨品課徵關稅已達到145%。(圖/翻攝自Donald J. Trump臉書)
發債灌水穩經濟 信貸激增創紀錄
與稀土禁令幾乎同步,北京另一支箭射向國內。中國人民銀行13日公布3月社會融資總量暴增至人民幣5.89兆元(約24兆元台幣),高於去年同期的4.83兆元(約20兆元台幣)。
據彭博統計顯示,金融機構於3月新增人民幣貸款達3.64兆元(約新台幣15兆元),高於市場預估的3兆元(約新台幣12兆元)。政府債券的大量發行是上月社會融資激增的主要推手,顯示企業對中長期信貸的需求仍疲弱。
3月傳統上也是借貸旺季,因為銀行往往在季度末擴大放貸以達成業績目標。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上月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淨債券融資總額接近1.5兆元(約新台幣6兆元),是自2017年以來歷年3月中最高。此波債券發行潮源於中國年初即宣示要提前進行財政支出,預作應對與美國即將升溫的貿易緊張局勢。
這波信貸擴張中,短期企業貸款與家庭房貸需求明顯上升,但企業中長期投資仍顯保守,顯示市場對未來景氣仍有疑慮;房市方面,2月買氣回升帶動房貸增加,但3月銷售再度下滑,房地產仍未觸底。
然而這波刺激效果可能是「短打型」,彭博指出,中國房貸需求回升後3月房市銷量仍下滑,顯示市場對復甦缺乏信心,信貸成長不必然帶動實體經濟的回溫。
關稅與稀土的中美角力戰
中國之所以選擇此時出手,顯然是回應川普4月初宣布的對中國進口品加徵新一輪高額關稅,特別針對半導體、電動車、太陽能與鋰電池。北京選擇反擊的方式,並非直接貿易報復,而是選擇從西方難以替代的資源下手。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