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英國是美國關稅戰下完成談判的第一個國家,右為英國首相施凱爾。(圖/翻攝自Keir_Starmer的X)
川普關稅颶風吹向全球,投資市場一度被吹得失了方向;巧妙的塵埃落定竟出現在英國,美國時間5月8日,川普向全球展示了美國關稅戰與英國談判取得勝利,在英國買了100億美元的波音飛機、取消對美國牛肉和其他農產品的關稅後,美國將英國汽車關稅降至10%、鋼鋁「免」關稅,除了製藥業尚不確定,美國將英國關稅維持在10%甚至以下的,然而,從結果看來,受惠的似乎只有美國,所謂順利,不過是英美特殊關係下的一場精心演出。
從經貿數據看來,美國承諾對英國汽車、鋼鋁大幅降低關稅,英國則打開部分農產品市場,看似互利,實則影響有限,因為英美雙邊貿易的核心從來不是商品,而是服務貿易。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2023年的數據,英國對美國的出口總額中有高達68%為服務貿易,金額達1263億英鎊,其中以金融、商業諮詢、法律與科技服務為主。
英國主業並非貨物貿易
相較之下,商品出口僅占32%,主要集中在汽車(64億英鎊)與製藥產品(88億英鎊),被美國免關稅的鋼鋁(7億英鎊)。此次協議從汽車、鋼鋁與農產品貿易在英美雙邊貿易結構中本就占比有限,無論從金額還是出口能力來看,都難以成為撼動性變數。
更關鍵的是,英國在這些產業的出口地位也難以匹敵其他大型出口國。為什麼說英美貿易淪為樣板?以汽車業為例,英國對美汽車出口僅占其對全球汽車出口總量的18.4%,在美國進口汽車市場中的占比不到2.5%。想想換成日本,汽車談判會否順利?日本對美國的汽車出口總值高達410.7億美元,佔其汽車出口總額的37.3%;2023年日本共出口超過527萬輛汽車,其中約149萬輛運往美國。這說明當貿易成為政治的延伸時,只有那些風險低、利益牽連小的對象,才能最快被包裝成「成功案例」。
而農產品相關的談判之快速,也並非因為美英在此領域有結構互補,而是因為英國本就是一扇「好開的門」。根據英國政府2023年統計,英國的食品、飼料與飲料進口總額高達611億英鎊,遠遠超過其244億英鎊的出口規模,自給率僅約60%,屬於高度仰賴進口的市場。在脫歐後喪失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的保障之下,英國急需尋找新的進口來源填補缺口,美國農產品自然乘勢而入。
在這樣的雙邊脈絡中,英國接受美國農產品不僅不是讓步,反而近乎是一種需求導向的配合。然而,這場「被接受」卻被包裝成一種「被打開的市場」,成為川普用來對內宣示關稅外交成功的象徵性成果之一,實則早已是順勢而為的既定走向。
政治利益驅動雙邊演出
對英國而言,這場演出也是戰略性的,工黨出身的首相施凱爾為汽車、鋼鋁行業(雖然佔比不高)爭取到的降稅,對固有選民也是交待。而對川普而言,與一個「友善但不棘手」的盟友達成協議,也讓他能向市場、媒體與選民傳遞:「看,關稅是有用的,合作就有好處。」
雖然川普將其包裝成「珠玉在前」,但實際上對全球釋放的訊息是「只要你乖就有糖吃」,不過,歐盟對這項協議並不買帳。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明確表示,歐盟正準備對美國商品啟動價值950億歐元的反制關稅措施,作為對川普政府貿易政策的回應。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更表態:「我們不會在壓力下談判。我們將根據我們的利益和價值觀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