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居住正義比較,新加坡與台灣的差異在哪?(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台灣和韓國多年的打房措施,多見雷同之處,但皆未見成效,都是在壓抑需求,而少從增加供給上著手,相較之下,新加坡的制度更能真正的照顧到民衆的居住需求。以下是針對台灣、韓國、新加坡三國住宅政策的制度性比較、成效評估與建議分析,從根本邏輯、執行效果、民眾感受與長期社會影響進行深入探討。
一、三國住宅政策主軸比較
台灣與韓國長期採行限制性打房政策,主要手段為限貸、重稅、限售,目的為壓抑需求,打擊投機炒作,但成效有限。
新加坡則主動供給平價住宅,建立制度性保障機制,成功實現了大多數國民的擁屋目標。
亦即,台灣藉打炒房、限貸、囤房稅來壓抑需求、防止投資炒作;韓國則採多戶限貸、重稅、限售,高壓政策打投機,限制轉售。
新加坡則是藉由增供給、制度保障,由國家的HDB(建屋發展局)大量興建組屋,來滿足民眾的剛性需求,而民眾因擁有房產而保有穩定的資產,從而產生安定的社會結構。
二、成效與問題對照
1. 自住購屋困難度:
台灣與韓國:在嚴苛的打房下,房價並未明顯下跌,台灣呈現的是:房價未跌,交易量萎縮,高房價+高自備款門檻;韓國則呈現:房價高檔盤整,仍持續上升,首購族中籤率低、換屋族斷貸;兩國皆呈現剛性需求受限,建商縮手,租金上漲,市場信心低落的現象。
新加坡:政府主導供應HDB組屋(佔房市的82%),有首購保障+公共貸款制度,房價穩定,民眾擁屋率高,社會穩定性佳。僅自由市場價格上漲。
2. 政策副作用:
台灣與韓國:建案停擺、換屋困難、租金上升,投資退場、租金上漲、外資外逃。
新加坡:供需平衡、社會穩定。
3. 都更推動困難:
台灣:高同意門檻+釘子戶卡關。
新加坡:中央主導但受反對聲音制約,由國家主導整區改建、少見爭議。
4. 策整體信任度
台灣與韓國:民間普遍認為「打房無效又傷民」,政策混亂、民怨升高。
新加坡:政策明確、信任基礎強。
三、政策邏輯分析:為何台韓皆失敗,新加坡卻成功?
台灣與韓國的3大共同問題:
1. 誤將房市問題簡化為「投機」問題 → 用限貸、限售、重稅處罰所有需求者。
2. 忽略供給端問題 → 都更推不動、法規繁瑣、興建成本高。
3. 不解決制度斷層 → 缺乏透明選屋、協議分配機制,民眾不信任。
4. 政策「卡住市場」而非「引導市場」 → 結果變成剛性需求受阻、房價仍高。
新加坡實踐居住正義4大成功關鍵:
1. 主動建屋、大量供應 → 不怕民眾買不起,怕政府不夠蓋。將居住與資產規劃結合 。
2. CPF(公積金計畫)制度 → 結合退休、購屋、資產穩定。
3. 制度透明、轉售受限 → 居住優先,市場炒作空間低。
4. 整體規劃與長期信任 → HDB設計從學校、交通、就業都一併考量。
四、台灣未來政策10大建議
胡偉良觀點:從「限制需求」轉為「支持剛性需求」
1. 對首購、換屋、都更自住者提供貸款與稅制優惠。
2. 區分「炒作」與「剛需」,避免過度限貸造成誤傷。
3. 主動投入供給端改革。
4. 成立「國家住宅建設局」統籌平價住宅與危老都更。
5. 鼓勵建商進行都市更新,提供快速審查與容積誘因。
6. 制度設計結合資產與保障功能。
7. 建立台版「購屋退休帳戶」,引導資產累積與購屋整合。
8. 推動「住宅信託制度」,保障老年或低收入戶的居住安全。
9. 改革都更法制與安置機制。
10. 針對釘子戶建立「誠信評分制」、「公開簽約制」、「集體選屋制度」。
五、結語
台灣與韓國的共同教訓是:錯誤地把房市問題視為單純炒作問題,忽略供給失衡與制度不良才是真正病灶。
反之,新加坡之所以成功,在於它從制度設計就站在「保障人民基本居住權」的立場。
未來台灣若真要解決居住問題,必須結束純打壓式打房邏輯,轉向制度性改革與主動供給政策,這才是永續安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