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盧素梅/台北報導

立法院上周藍白再度聯手修法《財劃法》,行政院長卓榮泰今(17)日受訪時疾呼「全面迎戰」。對此,財政部表示,將在本週四提出院版《財劃法》,將有五大目標,且在在統籌分配稅款分配上將會更細緻。他並表示,與地方政府經過5次溝通後,多數藍營縣市都能認同「非常放心」,但台北、新北與新竹市則表達不同意。
藍白上周聯手修法《財劃法》,明定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補助款與計畫型補助款的權責,增訂中央對地方計畫型補助款,補助比率不得低於過去10年同財力級次縣市平均值,此外各地方一般性補助款,不得少於修正施行前一年度預算核列數,讓明年度總預算恐舉債5638億元。
對此,卓榮泰今日針對財劃法回應時,行政院已經在擬定修正草案中,預計本周四(20日)就可以在院會提出並通過,不過明天還需要跟地方政府談是權部分。
財政部國庫署長陳柏誠下午指出,在野黨兩次修法都沒有經過事權的檢討,沒有考慮中央財政穩健,直接掏空中央財政4165億元,強調拿多少錢要做多少事,結果削弱中央施政財源,是非常不公平的分配。
陳柏誠說明,行政院周四將提出院版《財劃法》,有五大修法目標,首先是國民生活品質更均衡,過去地方自辦事項多由中央補助,包括一般性補助與計畫型補助,但計畫型補助是「有申請才做、沒申請不做」,導致有些地方沒申請就無法提供服務。然而,居住在哪裡的國民都應享有一定生活品質與公共服務。此次修法會把「地方自辦事項」納入「基本財政需要」的指標計算,讓地方有錢做該做的事,確保各地國民都能獲得相近的公共服務。
第二,在錢權併同考量後,垂直分配會更合理,考量中央與地方的裁量需要,由中央透過統籌稅款撥付給地方的金額會更合理;第三,水平分配更公平,過去立法院兩次修法的分配指標過於單一,大概只有營業額、人口、土地面積、稅收成長等五項。院版會做更細緻的權重處理,使縣市分配更平均,縣市的獲配財源也會高於直轄市,真正達到調劑盈虧的功能。第四,地方自治更強化,透過事權回歸,地方會更清楚該做什麼;搭配基本財政需要指標設計,可讓地方做應做事項,後續再透過管考機制提升資源效能。
第五,回到一般性與計畫型補助的原制度。先前通過的財劃法把統籌分配稅款增加4,165億,卻沒討論事權,又規定一般性補助款不得低於修法前一年;11 月 14 日再次修正後,又要求各地方一般性補助不得低於修法前水準,等於鎖死一般性補助的分配。此外,計畫型補助款也被規定不得低於前 10 年平均值。計畫型補助原本用於重大建設,做完即可退場或改由其他縣市承接;但 10 年平均值的限制讓中央無法真正協助地方。因此新修法會回到原制度。
陳柏誠表示,從2019年開始,在統籌分配稅款、一般性補助款與計畫型補助款挹注下,各地方每年都有盈餘,並逐年增加,從2019年的119億,增加到去年的818億。顯示地方財源不是不夠,而是不均,因此我們在水平分配會更注重均衡。在統籌分配稅款分配原則上會是朝向分配指標的分類。
陳柏誠表示,基本建設指標會分為土地面積、人口數、工業就業人口、農林漁牧人口數以及農林漁牧產值,再調整係數方面,林業用地、國土保安及生態保育用地打折,農牧用地1.5倍反應土地管理維護成本。還有,65歲以上及14歲以下人口1.2倍,並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調整,反映人口結構對地方施政需求影響。此外,離島土地面積及人口數反映建設成本,因此以2倍來計算。
陳柏誠也透露,針對院版《財劃法》與地方政府進行5次討論,藍營執政農工大縣了解老年及幼年人口加權,都覺得非常公平與合理,大家看待統籌分配款都蠻理性的,對於院版「非常放心」,也擔心計畫型補助款修法後,不樂見日後影響中央財源,但也有明確表達不同意的,「就是台北、新北與新竹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