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魷魚遊戲中國版,全部都是騙人的(圖/資料照片)
中國版魷魚遊戲實境節目,參與者簽下騙人條約。(圖/資料照片)
中國經濟不振的大背景下,社會上近期盛行以韓劇《魷魚遊戲》為靈感的新型詐騙:主辦方通過直播間鎖定面對財務困境的人士,以高額獎金引誘他們支付報名費,參加名為「自律挑戰」的遊戲。「自律挑戰」主要憑藉短影片傳播,主辦方宣稱挑戰者只需獨自待在酒店房間內一段時間,期間遵守「不遮擋面部」「按時熄燈起床」等規則,即可贏取高額獎金。但看似簡單的挑戰背後卻暗藏玄機。
據《華商報》旗下大風新聞、央視網等報導,陝西寶雞一名張姓男子去年9月刷短視頻時,偶然刷到一個「自律挑戰室」直播間。此後,張姓男子在西安接連參與時長不等的自律挑戰,但因違反合約中規定的「面部遮擋不得超過三秒」等原因而屢試屢敗、分文無收。
前兩次挑戰失敗後,無業且負債的張男仍不死心,向朋友借人民幣7000元後再次發起挑戰,希望贏得高達人民幣85萬9700元獎金。但他再度失敗,前後累計損失超過人民幣2萬元報名費。
張男與親戚說起挑戰失敗的事情後,被告知這是騙局,雖然規則聽起來簡單,但根本不可能成功。之後他決定報警並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但因雙方簽訂合同,被建議通過法律途徑維權。
於是,張男將舉辦自律挑戰的西安睦鄰文化傳媒公司,以及作為法人的吳姓負責人告上法庭,去年12月進行調解。不過,雙方未就退款金額達成一致,調解失敗,案件目前進入庭審階段。
陝西張男的遭遇並非個例。《浙江日報》旗下潮新聞上個月報導,來自新疆的張林(化名)去年9月也刷到了一條「自律挑戰」視頻,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交了人民幣7000元報名費,到成都挑戰「自律30天」賺取人民幣30萬元獎金。
不料,張林剛參賽兩天就被認定挑戰失敗,因為他起床時衣服跟褲子之間有些縫隙,被判定為「露背」,違反合同裡「不允許赤裸身體」的規定。張林此時才自覺上當:「這哪是自律挑戰,完全是文字遊戲。」
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司法局曝光的一起案例則顯示,一名孫姓男子繳納人民幣6000元報名費參加30天挑戰,但第三天因睡覺時枕頭遮擋面部,被認定違反「不准任意遮擋、躲避燈光監控設備」的規則,挑戰隨即終止。
長沙一名陳姓男子支付人民幣9000元報名費參與35天挑戰,由於房間內燈光刺眼,他在第一天就因揉眼睛違反「遮擋面部超過三秒」規則而遭淘汰。
儘管參賽者失敗後沒喪命,但卻因此背負更沉重的債務,離翻身之日也更遙遠,難怪被中國媒體形容為「比要人命還要命」。
中國媒體指出,此類挑戰早已有之,只是名字不同,比如寂寞挑戰、隔離挑戰、禁閉挑戰等,自律挑戰則是換湯不換藥。
《錢江晚報》《新快報》等多家媒體查詢發現,自律挑戰公司分佈中國各地,大多在近兩年成立。
主辦方一般會先詢問參賽者年齡、身體健康狀況與居住地,然後發送規則說明或電子合同,上面詳細寫明不被允許事項。報名費多介於人民幣6000至人民幣8000元,最高的一項挑戰收費達人民幣1萬8000元,挑戰天數在集中在15至35天之間,最高獎勵可達人民幣30萬至人民幣60萬元。一些公司還會設置階段性獎勵,根據完成天數發放不同金額的獎金。
一家設在哈爾濱的自律挑戰公司,將自律挑戰包裝成一場「戰勝慵懶、成就自我」的考驗,合同內不被允許的事項多達12條。
該公司承諾挑戰過程中沒有隱形套路,一切按照合同執行:「我們的規則都是透明的,電子合同會提前發給參賽者,確保他們瞭解每一條規定。」
一家設在南昌的公司也辯稱商業挑戰正規合法,指自律挑戰在正規酒店舉行,全程由監控記錄,確保活動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儘管主辦方在保障參賽者的知情權和尊重同意權等方面,似乎做的相當到位,但魔鬼藏在細節裡。
根據合同規則,參賽者須遵守大量細節嚴苛的限制,包括不可以任何形式遮臉、不可背對攝像頭,如發生遮擋背對攝像頭每次不超過三秒;衛生間進入不限次數,單次限時不超過15分鐘,進入衛生間需面對監控站10秒以上。
參賽者也不允許赤身裸體、在監控下將衣物撩起露出身體部位或觸碰隱私部位,做不到即視為挑戰失敗等。
在手機使用限制方面,挑戰者每天可使用12小時手機,可向外界傳遞資訊或交流,但不可以遮擋手機,在監控裡看不到手機單次三秒鐘視為挑戰失敗。手機充電動作限制10秒內完成,超出直接判定失敗。
新疆的張林表示:「錢沒那麼好拿,他們會在你快要成功的時候,找出各種理由判你違規,反正解釋權都在他們那裡。」
儘管自律挑戰看似合法,但實際上充分利用參賽者的賭博心態。寶雞的張男就自述:「已經投入這麼多錢了,不能空手而歸。」
上海申倫律師事務所律師夏海龍認為,自律挑戰類似特殊的博彩行為,很容易引發賭徒心理,也可能助長公眾通過小概率、偶然事件不勞而獲的想法,從而引發道德爭議。
夏海龍指出,如果經營者故意設置「消費陷阱」或設定有失公平的約定,消費者可保留證據及時起訴。
中國心理專家也戳穿主辦方對自律挑戰的宣傳包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甘偉指出,自律挑戰並不能達到自律效果,長時間封閉甚至可能造成焦慮、抑鬱、狂躁,導致參賽者感同能力失調、人格特徵扭曲、社會融入降低。
《魷魚遊戲》主角成奇勳在第二季中痛斥遊戲統治者「利用別人陷入困境的人生」草菅人命時,得到的回答是「參加遊戲都是你們自願選擇的」「我們只是創造了遊戲」。這與自律挑戰主辦方的立場一致,利用自願原則粉飾對參賽者的剝削。
挑戰合約看似沒有誘導之嫌,也讓自律挑戰處於難以管轄的灰色地帶,玩家的悲慘下場似乎只能怪自己貪心,咎由自取。
中國商業資訊平臺虎嗅網1月12日撰文指,自律挑戰鎖定的群體是中年男性,和《魷魚遊戲》參與者幾乎如出一轍,他們往往背負著沉重的外債,渴望天降鉅款鹹魚翻身。
屢敗屢戰的寶雞張姓男子,就是負債參賽,挑戰後反而欠得更多,成為中國不斷壯大負債人群的一員。中國執行資訊公開網資料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中國的「老賴」人數已超過850萬人。
山東蒙陰縣法院去年11月曾針對一起自律挑戰糾紛做出裁決,指挑戰規則有「賭」的成分在內,更類似于僥倖行為,有極高功利性,判定主辦方退還挑戰者人民幣6000元報名費中的人民幣5400元。
即便過來人提醒自律挑戰「是陷阱不是餡餅」,但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可能有更多人抵擋不住誘惑,寧願鋌而走險。官方有必要提供更多法律保護和輿論引導,以確保更多人不墮入這場中式「魷魚遊戲」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