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美國資本市場大震盪會比製造業重返美國來得快,全球都得繃緊神經。(圖/翻攝自白宮YouTube官方頻道)
川普在白宮宣佈對特定國家的對等關稅稅率,其中對中國大陸加徵34%關稅、台灣32%、越南46%、韓國25%、印度26%、歐盟20%、日本24%、英國10%關稅,其他國家關稅稅率,分別為巴西10%。瑞士31%。柬埔寨49%。南非30%。印尼32%。這些關稅將從4月3日起逐步分類實施。他特別強調,這不是完整的對等關稅,並表示企業只要將生產製造移到美國,就不需要繳納任何關稅費用。
川普還提到美國失去的製造業工作,並批評拜登政策導致製造業從1990年的1900萬就業跌至2020年的1200萬。那麼,這對美國經貿有什麼影響,川普一直試圖用關稅戰鞏固美國製造業,從今天白宮玫瑰園的汽車工人作為他的後盾也可窺見一斑,他提到汽車產業潛在收益可能達上千億美元,可是機構預測,這可能帶來複雜的經貿後果。短期內,關稅可能推高進口成本,導致美國消費者面臨物價上漲,例如汽車價格可能因日本、韓國的24%-25%關稅而增加4000-10000美元。
這與川普批評拜登時提到的製造業流失形成對比,但他忽略了關稅可能削弱美國消費需求的風險。長期來看,關稅可能促使企業回流美國,例如台積電已宣布在美投資1000億美元建廠,但這也可能引發報復性關稅,損害美國出口。中國已對美國農產品加徵10-15%關稅,歐盟計畫對美國商品加徵價值260億歐元的關稅,這可能重創美國製造業和農業出口,例如德州對墨西哥的200億美元晶片和汽車零件出口。彭博分析顯示,若貿易夥伴報復,美國GDP到2027年可能下降2.5%,這與川普「讓美國再次富裕」的目標背道而馳。
此外,川普的關稅策略可能損害美國的國際貿易地位。美元結算佔全球80%,但高關稅可能促使貿易夥伴尋求去美元化,例如BRICS國家已開始探索替代貨幣,人民幣結算市場也逐漸崛起,這可能削弱美國的經濟影響力,與川普的初衷相悖。聯準會主席鮑爾3月20日會議後表示,關稅可能推高通膨,迫使他們維持高利率,甚至加息,這與川普要求的降息背道而馳。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計,對加拿大、墨西哥的25%關稅可能讓美國家庭每年多花1200美元,通膨率從目前的2.4%上升到3%以上。
川普與全球為敵 鐵鏽區紅利難敵中產反撲
供應鏈混亂和貿易報復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加拿大、墨西哥、歐盟已計畫對美國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若台灣減少對美半導體出口,美國科技業(如蘋果、輝達)將受重創,權威機構估計這可能讓美國損失22.3萬個全職工作,若台灣不減少出口,則負責買單科技公司將推高通膨。
更重要的是,川普想透過關稅復興「美國製造」的目標短期內難以實現。美國製造業目前占總就業比例僅8.2%,創歷史新低,勞動力短缺和高成本問題難以快速解決,以半導體為例,美國本土晶片製造能力僅占全球12%,而台灣和韓國合計占60%以上。
長期來看,關稅可能刺激企業回流美國,但波士頓諮詢集團估計,要讓美國製造業產值回到1990年代水準,至少需10年和2兆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這意味著,川普的「解放」計畫短期內可能只是推高成本,無法補足製造業缺口,而長期成功的機率取決於勞動力、技術和資金是否到位,否則可能只是空話。總的說來,川普的「解放美國」計畫短期內為他贏得了政治紅利,但也讓美國經濟陷入擾動,證實了聯準會對通膨和不確定性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