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記者鍾志鵬 / 台北報導
▲《原子習慣》創奇蹟!臺灣突破237刷賣破80萬冊,全球賣2000萬冊以上。(圖/翻攝自james-clear-masterclass官網)
不管你有沒有在看書,都一定要知道這本在臺灣已經夯6年的書《原子習慣》。《原子習慣》2019年上市到現在已經突破237刷,創臺灣出版界神蹟,實體書跟電子書合計賣出80萬冊。全球賣超過2000萬冊。「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你的一點小改變、一個好習慣,將會產生複利效應」還有「最小努力原則」完全打中現代人偷懶、拖延又想成功改變交織的矛盾心裡。風靡企業界、運動界、教育界以及瘦身界。
《原子習慣》主訴求:連續三年奪臺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報告榜首
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
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
你的一點小改變、一個好習慣,將會產生複利效應,
如滾雪球般,為你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
《原子習慣》養成好習慣核心重點 「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原子習慣》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以自身痛苦經驗,淬鍊寫出忙碌的現代人可以依照「提示→渴望→回應→獎賞」以及「最小努力原則」克服忙碌、壓力、貪吃、拖延的心理,克服人性中懶惰、拖延,遵從物理學的基本原理「最小作用量原理」以白話說就是「最小努力原則」來養成邁向成功之路的好習慣。吸收整理全書重點如下……….
掌握「提示→渴望→回應→獎賞」四步驟 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1. 聚焦於系統而非目標
改變的關鍵不是設定更好的目標,而是建立更有效的系統。成功來自日常習慣的累積,而非一次性的努力。
目的:培養持續改變的能力,而非短暫達標。
2.每天1%的進步
微小的改變會隨時間累積成巨大的結果。每天進步1%,一年後將成為原來的37倍。
目的:用微習慣取代壓力與拖延,讓改變變得可行。
3.身份認同驅動習慣
最有效的改變從「我是誰」開始,而非「我要達到什麼目標」。例如具體告訴自己,我要瘦到58公斤……….就會開始注意「只吃好東西」。
目的:讓行為與自我認同一致,建立長久的習慣動力。
4.習慣的四個法則:提示、渴望、反應、獎賞
每個習慣都遵循這四個步驟。理解這個迴圈有助於你建立或改變習慣。
目的:系統化地設計或調整習慣流程,達到最佳行為表現。
5.讓好習慣顯而易見
將提示放在顯眼處,例如把運動鞋放在門口,幫助你輕鬆開始好習慣。
目的:降低啟動門檻,讓好習慣更容易觸發。
▲《原子習慣》創奇蹟!臺灣突破237刷賣80萬冊,全球賣2000萬冊以上。(圖/翻攝自pixabay)
6.讓壞習慣難以執行
把壞習慣的觸發源移除或增加難度,例如刪除分心的App。
目的:用環境控制來減少壞習慣的誘惑與機會。
7.利用習慣堆疊法
將新習慣附加在已有習慣後面,例如「刷完牙後冥想1分鐘」。
目的:利用既有習慣作為觸發點,無縫銜接新行為。
8.建立立即回饋的機制
人們傾向於重複帶來即時獎勵的行為。建立讓好習慣有短期成就感。
目的:用正向回饋強化習慣,提高重複行為的動力。
9.建立環境優勢
環境比意志力更有影響力。設計你的空間,讓好的選擇成為自動的反應。
目的:靠場景優化降低自律負擔,讓好習慣更自然。
10. 聚焦過程而非完美
別追求完美,而是維持持續性。即使偶爾中斷,也要快速回歸軌道。
目的:避免因中斷而放棄,培養彈性與長期一致性。
如何建立好習慣的關鍵密碼:
如何破除壞習慣的關鍵密碼:
《原子習慣》最小努力原則 符合物理學中撐起宇宙法則的原理
《原子習慣》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強調「最小努力原則」很重要。
1.人類行為遵循最小努力原則,我們自然會被花費最少力氣的選項吸引。
2.創造一個讓正確的事情盡可能容易執行的環境。
3.減少與好習慣相關的阻力。阻力一少,養成習慣就簡單了。
4.增加與壞習慣相關的阻力。阻力一多,養成習慣就困難了。
5.把環境準備好,讓未來的行動容易執行。
因為這是物理學的基本原理,被稱為「最小作用量原理」。如果一個物體必須沒有任何阻礙地從這一點到另一點,總是會選擇需要最少能量的那條路徑。這個簡單的原理撐起了宇宙的種種法則,可以用來描述運動定律與相對論。而且「減法的加乘效用」這個詞也被用在團隊或企業,用來描述為了讓團隊整體變得更強大,而移除冗員。
▲《原子習慣》創奇蹟!臺灣突破237刷賣破80萬冊,全球賣2000萬冊以上。(圖/翻攝自penguinrandomhouse官網)
「最小努力原則」整合分析如下:
1.人類天性偏好最小努力。
我們傾向選擇最省力、最簡單的選項。這不是懶惰,而是大腦節省能量的本能設計。
➡意義:習慣若太難,自然難以持續。
2.習慣建立的關鍵是「容易執行」。
愈容易執行的習慣,愈有可能形成;愈困難的行為,愈不會持續。
➡意義:要讓好習慣門檻低、摩擦力小。
3.農業傳播與最小努力原則的例子
歐亞大陸因東西向地理軸線氣候一致,農業傳播更快、更有效,累積出文明發展優勢。
➡意義:「低阻力路徑」能造就長期成就。
4.環境設計是建立習慣的利器。
打造容易執行的環境比依靠意志力更有效。例如:把健身房設在通勤路線上。
➡意義:好的環境能大幅減少行動阻力。
5. 用「減法」達成「加乘效應」
移除每一項小阻力,如同日本精實生產,能提升效率與成果。
➡意義:減少浪費與摩擦力,就能做得更多。
6.把習慣融入日常動線
如:想寫作就整理好桌面,想健康飲食就先準備蔬菜。預先布置好環境 = 行為容易啟動。
➡意義:日常設計影響行為的執行率。
7. 阻力愈多,壞習慣愈難發生
拔掉電視插頭、把手機放房外、刪App,都能有效延遲壞習慣的啟動。
➡意義:設計阻礙來戒除壞習慣。
8.習慣是「阻礙 → 結果」之間的橋樑
例如:運動是好體態的前提,但它本身是障礙。簡化障礙=更容易獲得目標。
➡意義:降低習慣難度就是靠近成果。
9.企業與政府也運用「最小努力原則」
像是一鍵下載表格、聲控音箱、簡化申請流程,都提高使用率與回應率。
➡意義:減少步驟能帶來更大效益與回報。
10.設計「好做」的世界,讓正確行為自動化
不是做最容易的事,而是讓值得做的事變得容易。
➡意義:從個人到社會,我們都該為「對的選擇」創造更少阻力的環境。
▲三立新聞網「一鍵看世界」即是以簡單的「只要一鍵」即可掌握最實用的世界新聞資訊。(圖/三立新聞網提供)
▲《原子習慣》創奇蹟!臺灣突破237刷賣80萬冊,全球賣2000萬冊以上。(圖/方智出版社提供)
本文分析撰寫與摘自方智出版社出版之《原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