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新聞幕後/搶灘中國市場 黃仁勳為何才是真的「愛國者」
  • A-
  • A
  • A+

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黃仁勳一在強調中國市場重要性,除了商業獲益還有什麼?(圖/翻攝自新浪網站)

▲黃仁勳一在強調中國市場重要性,除了商業獲益還有什麼?(圖/翻攝自新浪網站)

4月15日,輝達認列H20遭川普政府禁運後的55億美元損失,雖然此次在中東行獲大訂單,但是作為美國AI隊長的黃仁勳,為何一再強調錯過中國市場是莫大損失?更在4月17日飛抵北京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也是美中降關稅的主談人)會面,重申重視中國市場?事實上,從戰略角度看,讓中國依賴美國晶片,更能滲透其科技實力。

美國時間6日,CNBC報導黃仁勳受訪時表示,能夠把產品賣到中國,將能帶來收入、稅收,並「在美國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我們必須保持靈活。無論政府政策為何,任何最為符合我們國家利益(的政策),我們都會支持。」中國人工智慧(AI)市場很可能在未來2至3年達到約500億美元規模,錯過這一市場將是「莫大的損失」。

那麼,把晶片賣到中國的「國家利益」是什麼?美國對華封鎖政策確實在短期內限制了中國的AI進展。國際戰略研究所報告指出,中國在超級計算和軍事AI領域因缺乏高端晶片而受限,例如H100的禁運影響了中國的超算中心升級。此外,封鎖導致供應鏈壓力:中國晶片製造成本上升,例如中芯國際的7nm製程良率低於台積電,成本高出約20%。這給中國企業帶來了財務壓力。然而,這些短期優勢並非長久之計,封鎖反而刺激中國加速技術自給,削弱美國的長期影響力。

因為科技的強勢不是退出中國,而是滲透中國,並讓對手永遠離不開你。就像反對ECFA對台灣造成「糖衣毒藥」的邏輯,若是台灣市場過度依賴中國,將失去長期競爭力。AI產業是一場雙重權力的競爭:一是算力,二是語言邏輯。當中國在禁運壓力下加速自製GPU、擁抱開源模型生態,真正的風險從來不是「中國追不上」,而是「中國不再需要」。一旦自足,美國就失去了影響、失去了可見性,也失去了未來對話的槓桿。

封鎖晶片進入中國 對美短多長空

Nvidia如果讓中國企業習慣CUDA生態系,在中國拉起的資訊護城河當中,美國就能掌握中國運用多少算力,訓練模式,但是如果中國AI自給率達到一定程度,那麼中國科技發展更會出現黑盒效應,你永遠摸不透中國發展到什麼程度。DeepSeek的崛起就是用低算力,達到高效能的一次科技實力展現,1月20日當DeepSeek橫空出世,輝達市值可以一夕蒸發市值蒸發5,930億美元。

封鎖或許能讓美國短暫領先,但真正的科技戰勝負不在隔絕對手。黃仁勳的「國家利益」不僅是保住Nvidia在中國的500億美元市場,更是確保美國能透過供應鏈監控中國的AI算力進展。例如,Nvidia若能以低階晶片(如H20)重返中國市場,或與本土企業合作開發定制化解決方案,即便中國本身就有譯自研晶片,輝達的進入或能延緩中國的GPU國產化進程,並掌握其發展。在這場地緣科技博弈中,贏家不是把門關上的強權,而是讓對手在自建生態時,依然得向你購買鑰匙,這才能建造美國技術霸權的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