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黃馨慧/綜合報導
杭州正在成為「中國矽谷」。約從十年前開始,中國杭州政府開始對新興產業提供補貼和稅收減免,成功在當地孵化數百家新創企業,杭州也逐漸成為中國科技巨頭的理想落腳地,包括阿里巴巴、DeepSeek,網易和海康威視。
《紐約時報》6日報導,杭州良渚原本是一個因古文化遺址聞名的小鎮,如今則因為匯聚一群AI工程師和創業人士,成為中國新興科技熱點之一。這些多為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自稱「村民」,白天在咖啡廳寫程式,晚上則一起打遊戲,期盼運用AI技術創業。
▲杭州良渚匯聚一群AI工程師和創業人士,成為中國新興「人工智慧村」。(圖/翻攝自杭州網)
年輕人懷創業夢湧進 杭州良渚成為「人工智慧」村
「自主智能 AI(Agentic AI)」是杭州科技圈裡熱議的概念,即讓AI系統自主行動、主動執行任務。杭州一名新創公司業者開發了名為「All Time」的AI數位夥伴 App,能根據使用者的MBTI性格類型和情緒反應來互動,深受中國年輕人青睞。
主打「一鍵部署」的PaaS平台「Zeabur」創辦人林沅霖,在浙江大學讀書的期間創業。林沅霖認為,良渚正是這類新創科技產品的理想實驗場,他經常在咖啡店內旁聽或觀察使用者對創業工具的實際需求,最終乾脆搬來良渚。良渚的「村民」不只寫程式,還會一起辦電影之夜,例如最近放映《駭客任務》,村民們看完後一致認為「應列為創業教材」,因其主題正是「在體制控制中覺醒與突圍」。《紐約時報》報導指出,良渚本地的創業氛圍,讓很多即使不是出身名校的年輕人,也相信自己有能力打造下一個改變世界的科技公司。
趕舊鳥、招新鳥 中共產業政策力扶新創科技業
杭州的產業升級,源自於中國的「騰籠換鳥」政策。「騰籠換鳥」意為「清出舊籠,換進新鳥」。中國政府為了加速地方經濟轉型、提高產業附加價值,大力向高科技、新能源、人工智慧等「新鳥」傾斜資源配置,以期淘汰傳統的勞力密集型產業,逼他們「騰出籠子」釋放土地和資本空間。但負面效應也逐漸浮現,傳統製造業與服務業在資源重分配中遭到冷落,原有就業人口面臨失業或邊緣化命運,被迫退出原有經濟生態。
除了低廉的租金優勢,數家風頭正盛的科技企業也坐落於杭州,吸引許多科技人才從中國各地湧進。2025年一月,位於杭州的中國AI新創公司DeepSeek(深度求索)推出號稱足以媲美OpenAI 的免費AI模型,震撼全球科技業。中國科技巨頭阿里巴巴也於2024年五月在杭州的未來科技城落成了全球總部新園區。
▲阿里巴巴於杭州未來科技城設立全球總部新園區。(圖/翻攝自阿里足跡網站)
低廉租金、產業聚集 杭州成「中國矽谷」
杭州的科技實力早已不容小覷,甚至出現了「杭州六小龍」,包括DeepSeek、宇樹科技、遊戲科學 、雲深處科技、強腦科技和群核科技,創始人大多出身自浙江大學和阿里巴巴。這六間活躍於AI發展的企業成為中國資本市場關注熱點。遊戲科學在2024年推出現象級遊戲《黑神話:悟空》在中國一炮而紅;宇樹科技則因旗下機器人登上央視春晚表演而備受矚目。而DeepSeek執行長梁文鋒也帶動母校浙江大學,成為中國AI人才的新搖籃。
智慧眼鏡品牌Rokid的創始人祝銘明向《紐約時報》坦言:「我們一開始只是小蝦米,但政府從那時候就開始協助我們。」地方官員甚至幫忙牽線祝銘明和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建立投資聯繫。
但也有創始人匿名向《紐約時報》指出政府大力扶植中國科技企業的弊病,當中國政府過度插手產業發展,反而抑制了外資的投資意願。這些在中國產業政策底下成長的企業,難以獲得來自歐美創投的資金,阻礙了國際化腳步。有些企業甚至擔心,這種「政策捆綁式」的資助,有可能讓他們重蹈 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的覆轍。字節跳動屢遭西方國家指控「服膺於中國政府、協助竊取情資」,甚至被美國國會封殺。
中國政府過度介入成雙面刃 本土科技業難招外資
這些中國新創公司,雖然接受政府的多方優待,卻也面臨兩難,不是乖乖接受政府資金、專注中國市場,就是自行募資,設法前往如新加坡等地設立辦公室,尋求國際資金支持。
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條路才是可行選項。此外,《紐約時報》報導,另一個不確定因素來自於美中兩國的科技競爭。華府多年來極力限制中國企業採購高階 AI晶片。中國則由華為、中芯國際等廠商加速研發本土替代品試圖追趕,但和美國水準仍存在一大段技術鴻溝。雖然中國科技公司有先囤貨大量Nvidia晶片來因應美國限制,但庫存能撐多久,以及未來中國能否快速追上美國的技術水準,一切都是未知數。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