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楊惟甯報導
▲台灣未在首波對等關稅稅率名單內。(圖/翻攝自THE White House粉專)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公布首波14國對等關稅稅率,台灣未在名單內,引發外界高度關注。對此,財經專家阮慕驊分析,台灣暫未入列代表談判仍在進行中,但他也直言,若要將稅率壓低至15%,台灣勢必要「全部吞下」美方開出的條件,否則除了25%起跳的稅率外,涵蓋八成出口商品的「232條款」,恐將成為下一波重擊。
阮慕驊分析指出,日本在首波稅率中甚至比4月時再加碼1個百分點;韓國也被課以25%高關稅。台灣雖未在首波名單中,但也意味著美方尚未對台灣下最後通牒。他認為,美國的要求可預見,包括開放汽車、農畜產品市場,加碼對美投資、承諾購買波音飛機與天然氣等,就看政府願不願意讓利「全吞」,才有可能將稅率壓在15%以內。
但若台灣不吞,後果恐不只是25%關稅起跳。阮慕驊強調,美方可能祭出的232條款才是致命關鍵,該條款依據美國《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授權美國總統可對危及國安的進口商品採取高關稅、配額或其他非關稅手段。由於232條款涵蓋台灣出口至美國的八成產品,一旦啟動,將對台灣出口產業造成毀滅性打擊,「所以吞不吞?我猜一定吞的!」
▲談判若破局,8成出口恐遭殃。(圖/資料照)
經常針對時事分析的網紅Cheap也發文指出,台灣目前打出的牌,如台幣升值、台積電赴美設廠、購買美國天然氣與軍火,「這些都不是川普要的」。他表示,美方真正想要的,是汽車零關稅、美豬美牛不得標產地、降低保健品進口關稅等。但這些要求將直接衝擊台灣農業、汽車與相關產業,「不管誰執政,(這些條件)直接大爆死的那種,一定讓台灣吞不下去的,談判才會卡關。」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則呼籲,美國此次透過關稅逼迫各國赴美投資,就是為了達成美國「再工業化」的目的,而台灣在高階半導體製程的地位領先全球,是我們最大的談判籌碼,「我們應該去強調這一塊,想辦法用這個優勢來換得一個比較合理的關稅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