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擋下168筆「假MIT」出口案!嚴查中國貨洗產地 逾1.4萬筆輸美貨物受檢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台灣海關針對輸美貨物祭出「三嚴措施」全面稽查,嚴防中國與第三地業者「洗產地」假冒MIT出口,自4月中旬成立「違規轉運強查小組」以來,四大關口已查核逾1.4萬筆輸美貨物,成功攔下168筆疑涉違規案件。電腦零件、通訊設備及塑膠製品等被點名為最常見違規項目,顯示假冒MIT的手法正威脅多個台灣重點產業。(示意圖/PIXABAY)
台灣海關針對輸美貨物祭出「三嚴措施」全面稽查,嚴防中國與第三地業者「洗產地」假冒MIT出口,自4月中旬成立「違規轉運強查小組」以來,四大關口已查核逾1.4萬筆輸美貨物,成功攔下168筆疑涉違規案件。電腦零件、通訊設備及塑膠製品等被點名為最常見違規項目,顯示假冒MIT的手法正威脅多個台灣重點產業。(示意圖/PIXABAY)

 

台灣海關近期大動作出擊,針對中國及第三地貨品疑似「洗產地」繞道台灣轉運出口至美國的情況,祭出「事前嚴防、事中嚴查、事後嚴罰」三道防線,全面嚴格把關,確保「MIT」標章不被濫用。關務署指出,自今年4月中旬成立「違規轉運強查小組」以來,截至8月31日,已查核輸美貨物超過1萬4,000筆,成功攔下168筆疑涉違規案件,展現查緝決心。

海關為因應美中貿易戰以來的關稅爭端,特別責成基隆、台北、台中及高雄等四大關稅站成立「違規轉運強查小組」,規定每週至少進行一次實地查核行動,並由關務長親自帶隊督軍。這樣的制度化措施,讓查核不再流於形式,而是透過高層直接坐鎮,確保執行的嚴謹與效率。

統計顯示,至8月底為止,四大關口共查核輸美貨物14,025筆,其中168筆被查出產地標示不實或未依規定標示,疑似違規轉運。違規商品範圍廣泛,從電腦機殼、訊號線、變壓器、通訊器具,到塑膠製品、光阻剝離劑、燈具、無線門鈴、延長線、電子遊戲機零件、網通設備與風扇等,幾乎涵蓋台灣出口的多個重點產業。

關務署已將相關案件移送經濟部國際貿易署依《貿易法》進行裁處,目前已有50筆完成裁罰,顯示這波嚴查並非「雷聲大雨點小」,而是確實落實到罰則執行。

所謂「洗產地」手法,主要是中國或第三地業者,為規避美方對中貨加徵的高額關稅,將貨品轉道台灣出口,並偽裝成「台灣製造」。這不僅損害MIT形象,也衝擊本土業者辛苦建立的國際信譽。

有關業界人士坦言,MIT在美國市場向來被視為品質保證,若假貨混充,除了影響出口競爭力,長遠來看甚至可能招致美方加強檢驗或設限,影響整體台灣貿易利益。

關務署表示,目前海關採取三嚴措施:事前透過大數據與情資交換,先行鎖定高風險業者與貨品;事中由強查小組實地盤查、逐批檢視標示與來源;事後則移送經濟部國貿署進行重罰,以此形成完整防線,防堵轉運漏洞。

同時,關務署也加強與美方及經濟部合作,蒐集更多跨境情資,精進風險分析模型,以便更精準鎖定可疑貨物。

關務署強調,MIT標章得來不易,背後是無數台灣企業長年累積的技術與品質信譽,不容被不肖業者利用。海關未來將持續加強查核密度,並透過跨部會合作與國際交流,維護公平貿易秩序,確保台灣產業不受外來違規行為拖累。

「嚴查就是最好的保護,既保護了台灣企業的努力成果,也保障了台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關務署表示,將持續以高標準執法,擦亮MIT招牌,讓台灣製造繼續成為國際買家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