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根據內政部公布的最新統計,114年第1季全國房貸負擔率為44.53%,較前一季下降2.09個百分點。官方指出,在央行持續推動不動產選擇性信用管制的政策影響下,房價開始鬆動,加上家戶可支配所得穩定增加,使得房貸壓力連續兩季下滑。然而,這樣的改善對上班族而言,購屋壓力真的緩解了嗎?
1111人力銀行針對1,077名求職會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50.9%的受訪上班族每月需替自己或家人繳交房貸,平均金額為32,335元,佔月薪48,300元的六成五,整體房貸壓力指數平均達6.3分(滿分10),其中有高達47%的人壓力指數達7分以上。發言人曾仲葳指出,儘管2025年第1季全國中位數房價從1,028萬元降至1,000萬元,家戶年所得也從95.56萬元提升至97.67萬元,但民眾的購屋負擔並未實質減輕。
根據內政部公布的數據,今年第1季全國房價所得比為9.68倍,等同一戶家庭若不吃不喝,需將近十年所得才能買下一間房。在六都之中,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高達15.57倍,居全國之冠,反映出房價雖略有修正,購屋痛苦指數卻仍居高不下。調查亦指出,上班族感到最大的購屋壓力來自房價過高(69.8%)、房貸沉重(60.9%)、頭期款不足(36.7%)以及房貸利率過高(32.1%)。
房貸壓力已嚴重影響上班族的日常生活,高達82%的受訪者坦言生活品質受到影響,為了因應經濟負擔,多數人選擇縮衣節食苦撐(57.5%)、控制房貸占收入比例(41.2%)、與另一半分攤支出(32.1%)、兼差增加收入(30.7%),甚至有13.6%考慮若撐不下去就賣房止損。
至於選擇不買房的族群,調查顯示有38.6%的上班族目前傾向觀望。他們普遍認為薪水無法負擔貸款(57.8%)、擔心影響生活品質(32.3%)、不願成為「屋奴」(25.5%)、等待房價下修(21.8%)及無法存到頭期款(20.2%)等因素,讓購屋變得遙不可及。
調查進一步發現,上班族的首購年齡平均為37歲,偏好三房格局,但在少子化與高房價雙重影響下,每四人中便有一人選擇兩房產品。在購屋考量因素中,最在意的依序是總價(74.6%)、生活機能(65.7%)、環境地段(54.1%)、屋齡屋況(47.9%)及貸款成數(40.4%)。曾仲葳分析指出,現代上班族在面對高房價時已由「住得好」轉為「買得起」,購屋總價是否合理已成為能否成為有殼族的關鍵。
購屋地點方面,上班族偏好鄰近捷運、公車、商圈或學區,反映出台灣地狹人稠的居住現實;地段仍是決定房價的重要指標,民眾普遍相信「地點好就有增值潛力」。至於屋齡與屋況,則關係到維修成本與居住安全,尤其管線老舊或結構問題,都是必須提前評估的風險。
在可負擔範圍方面,1111人力銀行調查指出,上班族認為合理的購屋總價平均為930萬元,可接受的頭期款約161萬元,房貸年限平均為21.8年。當被問及購屋的意義時,多數人認為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70.2%)、老年不必擔心無家可歸(57.5%)、置產收租投資(25.5%)、增加安全感(24.6%)與資產保值增值(22.9%)都是重要原因。
曾仲葳最後強調,從調查結果可見,上班族購屋心態從夢想走向務實,從「想住哪裡」變成「能買哪裡」,當受薪階層只能望房興嘆,也突顯中產階級正快速消失。唯有面對房價過高與薪資偏低的現實,台灣社會才能逐步走向真正的居住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