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王文承報導

現今社會經濟壓力龐大,許多人選擇開啟「斜槓人生」,而股票投資更被視為累積財富、資產增值的有效途徑之一。即便歷經數百年,股市仍在不少人的財務規劃中扮演關鍵角色。對此,外媒指出,55歲以上族群不應輕忽股市的潛力,因為在「長壽」與「生活成本上升」這兩大風險之下,若資產未能持續成長,可能將面臨財富耗盡的危機。
55歲後該投資股市?殘酷真相曝光
根據財經網站《The Motley Fool UK》報導,財富管理平台Stratiphy的研究顯示,英國有相當高比例的 55 歲以上民眾,並未將資金投入股市。統計顯示,過去一年內,這個年齡層中僅約 23% 的人有投資股票,反觀18至34歲的年輕族群,投資股票的比例則高達 47%。
這也意味著,許多年過55歲的民眾,可能正處於退休準備階段,甚至已經退休。然而,報導特別指出,若高齡族群完全不投資股市,恐將帶來以下兩項財務風險:
1. 長壽風險:活得越久,錢不夠用的機率越高
隨著醫療與生活水準的進步,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明顯拉長。許多人現在能活到 90 歲以上,這意味著退休後仍須支撐長達 30 年以上的生活。如果沒有足夠的資產成長,單靠過往累積的儲蓄,可能無法支撐未來數十年的生活開銷,這就是所謂的「長壽風險」。
2. 通膨侵蝕:今日的10萬元,未來只值4萬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生活成本的持續上漲,導致貨幣購買力不斷下降。報導指出,若未來30年的平均通膨率維持在3%左右,那麼一筆在2025年價值10萬英鎊(約新台幣419萬元)的儲蓄,到了2055年,其實際購買力將僅剩約4萬英鎊(約新台幣168萬元)。這充分顯示出通膨對財富的破壞力極為驚人。
因此,若在55歲時選擇完全退出股市投資,將可能面臨財務成長停滯的風險。除非手中已有足夠龐大的儲蓄,否則未來恐怕會出現嚴重的財務缺口,甚至可能影響生活品質與基本開銷。
不過,報導也強調,參與股市並不代表必須承擔過高風險。現今市場上有許多風險相對較低、報酬穩定的投資工具可供選擇,像是優質股息型股票、ETF、債券基金等,都能提供長期報酬與資產成長的機會。
當然,以上分析為英國情境,並不完全等同台灣,但「人均壽命延長」與「物價持續上漲」的趨勢,兩國情況相當接近。因此,英國專家提出的建議,也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值得台灣中高齡族群思考未來資產配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