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韓國人均GDP 22年來首度輸台灣 龔明鑫說原因
  • A-
  • A
  • A+

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經濟部長龔明鑫歷數台灣自美中貿易戰以來經濟結構的轉變。(圖/記者廖珪如攝影)
經濟部長龔明鑫歷數台灣自美中貿易戰以來經濟結構的轉變。(圖/記者廖珪如攝影)

經濟部今(16)日舉行媒體茶敘,對於許多媒體關心台美關稅談判進度,經濟部長龔明鑫表示,相關業務是由行政院經貿辦負責,經濟部是支援角色,因此不便多談。不過就電電公會提出南美、東歐、東南亞設廠需求,經濟部會做好準備,不少辦公室已在地成立,此外,就關稅可能衝擊傳產的部分,經濟部也會給予補助轉型,並期望百工百業導入AI。

雖然對於關稅談判進展不便評論,不過龔明鑫在媒體茶敘中以台灣經濟22年來贏韓國,讓韓國好吃驚一事,長期觀察台灣經濟變化的他指出,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當時不少人看淡台灣,但事實上是促使台商回流。

也是在此脈絡下,半導體供應鏈(民主供應鏈)成型,進而促使我國在疫情期間,乃至於川普新任期,拉動這條供應鏈的動能,在上週輔結束的半導體大展中,不少北美、歐洲廠商都受邀來到台灣,因為台灣是全球AI時代最重要的供應鏈。(英飛凌總裁首度來台、晶片傳奇人物Jim Keller甚至成立台北辦公室)。

對於關稅衝擊廠商佈局一案,龔明鑫表示,電電公會表達廠商對於前往墨西哥、波蘭、印度與菲律賓等國發展有興趣,經濟部會協助廠商進行策略布局。「還可前往日本與捷克」,日本與我貿易與投資交流甚密,捷克也是中東歐的核心區域,龔明鑫補充說,也可與波蘭、德國深化連結,由於龔明鑫任職國發會主委時,就曾主導與捷克的科技交流,因此對地緣互補更有感觸。另外還有半導體與AI伺服器廠商對投資美國有興趣,雖然面臨對等關稅挑戰,政府還是會持續協助這些廠商赴美投資,若有產業外移也會有因應配套措施,但他認為目前多為廠商產能的延伸。

龔明鑫也表示,我國半導體的材料與設備仍高度依賴進口,除了透過工研院等研究法人協助本地廠商自主研發、補強供應鏈以外,也歡迎如艾斯摩爾等外商到台灣落地發展;針對科技業與傳產的發展落差過大議題,龔明鑫也說,若立法院通過特別預算,這兩年經濟部會以460億,加上每年約百億預算,確保企業金流與訂單不間斷,人才與技術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