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輝達18日宣布,以每股23.28美元投資英特爾(Intel)普通股,總金額約50億美元,持股在4%多接近5%,在市場看來為戰略性持股。兩家公司宣布,將以NVLink技術為核心串聯兩家公司的架構優勢,成市場最大贏家。在資料中心領域,英特爾將為輝達量身打造客製化的x86處理器,由輝達整合至AI基礎設施平台。PC領域英特爾則會推出整合RTX GPU chiplets的全新x86系統單晶片(SoC),為市場提供「CPU+GPU」強力組合。
輝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形容,AI正推動新的工業革命,重塑從晶片到系統再到軟體的每一層,CUDA架構正是變革核心,這次合作為下一個運算時代奠基。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說,英特爾的製程、製造與先進封裝能力,將與輝達的AI領導地位互補。
由於輝達做為台灣AI供應鏈的肉粽頭,市場都擔心輝達與英特爾的合作會「排擠了誰」,從近兩年發展看來,此合作不影響單純代工領先的台積電地位,輝達更看重的是英特爾在上游的研發實力,在美中科技熱戰下,加速開發打破CUDA生態系原本相對閉鎖的環境,實現黃仁勳NVLINK Fushion。
CUDA 長年是輝達的護城河。主流深度學習框架如 TensorFlow 與 PyTorch 高度依賴 CUDA,滲透率估計超過八。然而,CUDA 綁定在輝達 GPU 驅動與硬體指令集之上,過度封閉,限制了跨平台的滲透,加之中國現在禁止中企購買輝達晶片,那開放式策略會成為輝達必須「加速」的項目,且在雲端巨頭如微軟、Google 的 AI 資料中心建設逐漸飽和,輝達 GPU 出貨逼近成長天花板。要驅動下一波增長,CUDA 必須突破封閉性,擴展至 CPU、伺服器與 AI ASIC 的整合架構成為全棧 AI 架構主導者。
輝達此前宣布在 AI ASIC 上的合作對象是聯發科,聯發科在整合及互連技術上具備深厚經驗(如 Dimensity 系列),理應能加速 CUDA 生態擴張,但聯發科約半數營收來自中國市場,在美中科技戰升溫下,這成為難以承受的地緣風險(中國科技去美化、美國科技去中化)。若輝達的 AI ASIC 與 CUDA 進一步依賴聯發科,萬一雙方政策有所轉變,那輝達的的風險將變高。
英特爾是黃仁勳除了聯發科之外的一個押注,面對政策轉變時的穩健後盾,目前英特爾 x86 架構仍掌握伺服器市場約七成份額,CXL 互連技術與龐大工程資源能推動 NVLink Fusion 落地,最重要的是,英特爾擁有「美國血統」,能在川普2.0時代,替 CUDA 生態換來政策保護傘。雖然3月傳出輝達會入股英特爾傳聞時,市場並不看好,但科技發展、美中科技熱戰的速度更是輝達必須快刀斬亂麻撇去所有政策風險的時刻,雖然英特爾總體改革較難,但策略性持股可以讓輝達免於陷入財務泥淖。
黃仁勳在官方新聞稿中強調:「AI 正在重塑運算堆疊的每一層,而此次再造的核心便是 CUDA 架構。這項歷史性合作將緊密結合 NVIDIA 的 AI 與加速運算堆疊及英特爾的 CPU 和龐大的 x86 生態系,我們將共同擴展我們的生態系,為下一代運算奠定基礎。」拉英特爾一把,確保輝達 AI 王者地位穩固,入股英特爾4%,標誌了CUDA 從封閉孤城邁向全棧AI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