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陳慈鈴報導

人工智慧(AI)晶片霸主輝達(NVIDIA)於18日宣布,投資50億美元(約新台幣1500億元)入股美國晶片製造商英特爾(Intel),此舉將能持有超過4%英特爾股份,成為最大外部股東之一。先前有白宮官員指出,川普(Donald Trump)政府並未介入輝達對英特爾的投資決策,獲得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證實,消息引發外界關注。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分析輝達投資英特爾的原因,直言「這種『內部綁緊』的策略,可能會帶來副作用。」
翁履中認為,輝達投資英特爾,一方面是策略分散風險,另一方面也是在美國政府面前加分。但這種「內部綁緊」的策略,可能會帶來副作用:美國企業之間互相擠壓,像超微半導體(AMD)就可能受到排擠。如果美國長期走向「更本土、更整合」的供應鏈策略,對沒在美國投資的供應商壓力會越來越大。
翁履中說,放到更大的國際格局來看,美中如果真的長期脫鉤,各國政策和企業該怎麼因應?大型經濟體如歐盟,在集體決策時,往往缺乏靈活性,要在安全與成本之間取捨,過程中有些盟友可能會承受更多衝擊。如果這些衝擊無法用集體力量彌補,分裂的可能性就會上升。而對中小型經濟體來說,選邊站或當橋樑都不輕鬆,真正的關鍵在於找到「獨特定位」,用獨特性換取雙邊的合作紅利。這不是等距外交,而是讓別人清楚「為什麼需要你」。
回到美中競爭,翁履中認為,講白了:「短期,北京會硬中帶軟,掌握談判節奏;長期,戰略方向就是脫鉤。」美國政治人物往往考慮短期效應,為了選舉,只要能拿到一點「說嘴的勝利」就好,但如果忽略中國戰略耐性和政策延續性,沒辦法保持政策一致,最後可能會出現一邊走得更快、更穩,而另一邊被內部掣肘拖住腳步。真要有變數,恐怕只能寄望有一方自己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