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指出,隨著物理 AI 應用推動 AI 進入實體互動階段,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正進入高速成長期。該機構預估,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從 2025 年的 1.82 萬台,在 2030 年成長至 25.6 萬台,五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69.7%。隨著特斯拉加速投入人形機器人布局,執行長馬斯克也多次強調,特斯拉未來有望有八成價值來自機器人事業,引發市場對相關供應鏈的關注。
在台灣資本市場中,法人評估,多檔具備機器人、光機整合、精密元件、伺服器組裝或感測器技術的企業,被視為人形機器人趨勢下的受惠族群,包括:大立光(3008)、微星(2377)、上銀(2049)、台灣精銳(4583)、亞光(3019)、所羅門(2359)、廣宇(2328)、廣運(6125)、佳能(2374)、和大(1536)等。其中,大立光在光學模組領域具長期研發優勢,上銀則為台灣指標性的精密機械與機器人關鍵零組件供應商,所羅門與廣運等公司則於智慧製造與設備整合領域具有深度參與。
市場人士指出,人形機器人的關鍵技術涵蓋光學、感測器、AI 運算、動態控制、精密傳動與伺服技術,台灣供應鏈在光電、機構件與伺服系統上具完整布局,將隨著國際品牌加速進入量產節奏而受惠。近期在全球科技大廠擴大機器人資本支出帶動下,相關概念股交易量提升,成為盤面觀察焦點。
法人分析,隨著 AI 從雲端計算轉向更接近實體場景的應用,人形機器人將成為下一階段的產業發展主軸之一。台廠的光機電整合能力與完整的上中下游供應鏈結構,使其有機會在全球機器人市場擴張中扮演重要角色,在 2025 年至 2030 年的快速成長期中取得市占提升的機會。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