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雅惠/台北報導

每當季底到來,台股常會出現一波獨特的市場波動,即投資圈熟知的「作帳行情」。這一現象背後,通常是法人機構與企業集團的策略性操作,對於敏銳的投資者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前百億資金操盤手、資深市場分析師陳榮華表示,法人作帳主要由投信主導,因此投資人可關注那些連續買進數天的個股。如果投信的持股比例上升,且股價仍處於低位區間,則有布局的價值。而集團作帳則可以從母子公司之間的股價聯動、業績好轉、獲得大單或處分資產等3大利多訊號中發現蛛絲馬跡。
陳榮華特別提到,裕隆、國巨、鴻海、華新、遠東新等五大集團,因為其控股結構與交叉持股關係複雜,常在作帳行情中佔有主導地位。他舉例華新、國巨兩大集團所擁有的指標股,包括華新科、瀚宇博、信昌電、國巨、凱美、同欣電等6檔個股,都值得關注。
作帳行情的出現通常與法人機構的季末策略密切相關。投信與外資等法人機構,在季末為了改善基金績效與美化帳面,通常會大量買入重要持股,這樣不僅能推升股價,還能提升基金的淨值。這些操作往往會吸引更多資金流入,增強基金的競爭優勢。這類買盤規模龐大,能對特定個股的股價產生顯著影響,並常呈現價量齊揚的技術面特徵,為股價帶來短期強勁動能。
除了法人機構外,企業集團也會在季底進行作帳操作。這些集團透過旗下公司的交叉持股結構,或是發佈利多消息來拉抬相關個股的股價,目的是美化集團的帳面價值,提升市場的信任,吸引更多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
陳榮華指出,企業集團對自身業務與市場動態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其作帳行為往往更加精密。這些集團能夠精準掌握操作時機與方法,並且操作大多集中於季底(3月、6月、9月、12月),因此這類季節性波動為投資者提供了可預測的投資機會。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如何在這樣的行情中抓住機會是關鍵。陳榮華建議,投資者應該提早觀察並掌握市場的微妙變化,並透過以下兩個觀察指標來判斷哪些股票有機會成為作帳標的:
-
投信持股結構變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指標,當投信持股比例上升或成交量異常放大,通常意味著作帳行情即將來臨。這是市場的「密語」,只有細心的投資人才能夠解讀。
-
聚焦主動型基金前十大持股中同質性較低的標的:這些標的通常具備較大的上漲空間,因為基金經理人需要透過這些股票來創造差異化的績效。
此外,隨著台股結構的變化,內資逐漸取代外資成為市場主導力量。這樣的市場變化使得低基期且有題材的中小型股,如IC設計、綠電、政策題材股等,開始成為作帳行情中的新寵。
同時,一些集團股因為受到投信青睞,也成為市場的焦點。這些公司不僅基本面強勁,還擁有集團資源加持,形成雙重利多的投資邏輯。
陳榮華總結作帳行情的兩大驅動力量與投資策略:
-
法人作帳(Window Dressing):外資通常會調整大型權值股部位,而投信則會拉抬已持有的核心持股。投資者應關注投信「連續買超」數日的個股,特別是當其買超金額佔成交量有顯著比例,並且股價仍在相對低位。
-
集團作帳:企業集團會利用旗下公司護盤或發佈利多消息來拉抬股價。投資者可以觀察母子公司之間的股價聯動,尤其是當母公司在季底走強時,旗下小型子公司往往會出現更大漲幅。同時,若集團在季底發佈業績報告、接獲大單或處分資產,這些也是作帳行情的重要線索。
在投資策略方面,陳榮華強調應遵循四大原則:提前布局、觀察價量、注意時效性和嚴格停損。尤其要警惕「結帳行情」的風險,因為作帳行情結束後,會迎來「結帳行情」,這是法人與集團為了達成績效目標所採取的賣出行動。
陳榮華建議投資者,不應該過於貪心,而應該在季底最後幾個交易日或季初的開盤日逐步出場,當市場氛圍依然良好時即可適時離場,並且要嚴守停損紀律,及時止血,保護既有的投資成果。
總結來說,作帳行情是台股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投資者不可忽視的季節性機會。投資者若能理性操作,利用短期波動獲得回報,並避開市場波動的風險,則可在作帳行情中獲得不錯的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