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輝達黃仁勳與OpenAI奧特曼先後來到台灣,這兩位科技領袖的訪台行程,凸顯全球晶片供應鏈正面臨嚴峻挑戰。黃仁勳於8月22日進行一日遊,拜會台積電高層,討論AI晶片供應與美中禁令應對事宜;奧特曼則於9月30日抵台,預計會晤鴻海與台積電,聚焦「星際之門」計畫合作及自研AI晶片投片事宜。這兩趟訪台相隔40天,期間美中科技摩擦持續升溫,美國川普政府日前傳出對進口晶片加徵100%關稅的提案,同時台灣堅拒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提出的「美台晶片產能五五分」協議,這些發展形成雙重壓力,可能削弱台灣的「矽盾」效應,並影響全球AI產業與台灣本土經濟。
黃仁勳訪台正值NVIDIA的H20 AI晶片因4月美國禁令而受影響,導致該公司2025年第二季對中國出口收入損失約55億美元。台積電南京廠的Validated End-User(VEU)授權於9月2日被美國商務部撤銷,將於12月31日生效,影響16nm及28nm製程生產,南京廠佔台積電中國產能15%,預計將延遲NVIDIA及AMD的GPU供應3至6個月。美國司法部同時調查台積電涉嫌違反出口管制,潛在罰款達10億美元以上。
美國商業部長盧特尼克的「五五分」提案主張台灣將50%晶片生產移至美國,以強化美國供應鏈安全。負責對美談判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強調,外界關注的「晶片五五分」構想並未出現在磋商中,政府團隊也從未做出任何承諾,呼籲國人放心。國民黨立委批評此為「霸王條款」,可能損害台灣經濟自主。南華早報分析,此提案短期內難以實現,因台積電美國廠成本為台灣的3至5倍,轉移將推升全球晶片價格10至15%。中國「製造2025」計畫目標2025年自給率70%,但ITIF報告顯示實際進展僅30%,中芯國際7nm製程良率60%,遠低於台積電的95%。
半導體產業協會(SIA)預測,2025年全球晶片銷售額達6500億美元,年增15%,但禁令將推升AI晶片價格20至30%,延緩全球創新5%。黃仁勳在9月28日BG2 Podcast中批評美國「中國鷹派」政策,奧特曼訪台則被視為確保供應鏈穩定的行動。這一系列事件顯示,台灣晶片產業正面臨美中夾擊,供應鏈重組風險上升,全球AI發展與台灣經濟穩定均受考驗。

黃仁勳在8月22日抵達台北時,外界僅捕捉到他短暫的媒體鏡頭。他身著一貫的黑色皮夾克,步出機場後便展開私人拜會行程,這趟行程被形容為「閃電式」,僅停留不到24小時,據路透社報導,除了前往台積電總部,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等高層的閉門會晤,聽說還幫張忠謀慶生。黃仁勳此行主要討論NVIDIA即將推出的下一代AI晶片供應事宜,同時透露與美國政府就對中國出口新版晶片的談判進展。「我們正與美國當局密切溝通,確保合規同時維持供應鏈穩定,」黃仁勳在台北短暫的媒體互動中表示,「台積電是我們最重要的夥伴,他們的先進製程是AI革命的基石。」這番話聽似平淡,卻在美中科技戰的陰影下,透露出一絲緊迫:NVIDIA的H20 AI晶片,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合規版」,在4月遭美國禁令波及,導致該公司2025年第二季對中國出口收入受影響,損失估計達55億美元。
奧特曼的台灣行則更為神秘,且充滿戰略意涵。根據業界消息及相關報導,OpenAI執行長於9月30日傳出低調抵台,預計停留不超過兩天,重點拜訪台積電及鴻海科技。雖然OpenAI官方未確認細節,但產業內部人士透露,此行可能聚焦於確保先進晶片(如3nm及2nm製程)的優先產能分配,以支撐OpenAI即將推出的下一代AI模型訓練,更包括與鴻海討論美國「星際之門」計畫的AI伺服器供應合作,以及與台積電洽談自家AI晶片投片事宜。奧特曼在9月22日的CNBC訪談中,曾公開表示:「我們需要全球最先進的計算資源,台灣在這方面無可取代。」這位OpenAI的靈魂人物,過去曾多次表達對供應鏈安全的擔憂,尤其在美國商務部近期加強對中國晶片設備出口管制後。奧特曼的造訪,無疑是對台灣晶片霸主地位的肯定,也隱含對美中摩擦的迂迴應對。

「星際之門」計畫是奧特曼訪台的核心議題之一。這項由OpenAI主導、川普政府大力支持的AI基礎設施巨作,規劃投資高達5000億美元,在美國興建五個新資料中心,其中三個與甲骨文(Oracle)共同建設,兩個則與軟銀(SoftBank)合作開發,分別位於俄亥俄州Lordstown及德州Milam,預計18個月內完成。鴻海作為星際之門最大AI伺服器供應商,在計畫中扮演重中之重角色,不僅為甲骨文提供伺服器,更與軟銀合作運營Ohio的前電動車廠房,轉型為資料中心設備製造基地。消息人士透露,奧特曼此行拜會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可能洽談AI基建細節,確保足夠產能以支撐計畫初期運作。軟銀執行長孫正義先前也曾密訪鴻海,此次奧特曼的造訪進一步強化了這條供應鏈紐帶。Bloomberg報導指出,鴻海的參與不僅加速了Stargate的落地,更凸顯台灣廠商在美國AI野心中的不可或缺性。
同時,奧特曼與台積電的會晤可能聚焦OpenAI的自研AI晶片計畫。OpenAI正積極開發客製化AI晶片(ASIC),由博通(Broadcom)負責設計,並委託台積電以3nm先進製程投片,目標2026年量產,以降低對NVIDIA GPU的依賴。據Reuters獨家報導,OpenAI已從Google母公司Alphabet挖角數十名AI晶片設計團隊,專注於機器學習及AI模型訓練的客製處理器。供應鏈分析顯示,單次晶片設計投片即需數千萬美元,生產週期約六個月;若遇問題,需重投片排除錯誤,成本將進一步膨脹。目前,OpenAI已順利度過初步階段,首批晶片將限用於推理模型,而非高耗能的訓練模型,量產後才逐步提升運算效能。《金融時報》指出,此舉不僅旨在節省成本(預計降低20-30%的GPU採購支出),更是在美中禁令下,確保OpenAI的計算自主性。台積電對此不予回應,但業界預期,此合作將為台灣注入數十億美元訂單,強化其在AI晶片生態的領導地位。
這兩位領袖的台灣快閃,並非巧合,而是晶片產業地緣政治的縮影。黃仁勳與奧特曼不僅是科技界的「雙子星」,他們的企業更在2025年9月締結一項震撼全球的戰略夥伴關係:NVIDIA承諾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協助OpenAI部署至少10吉瓦(GW)的AI資料中心系統。這相當於4至5百萬顆GPU的規模,將於2026年下半年上線,涵蓋NVIDIA即將推出的Vera Rubin平台(包括Rubin GPU及Vera CPU)。根據NVIDIA官方公告,這是「史上最大的AI基礎設施部署」,預計將推動OpenAI的用戶基數從目前的7億週活躍用戶,擴張至10億以上。OpenAI估值已飆升至5000億美元,此合作不僅鞏固了NVIDIA在AI晶片市場的90-95%市佔率,更讓OpenAI在與xAI(Elon Musk主導)及Anthropic的競爭中,搶得先機。奧特曼的自研晶片計畫,正是在此基礎上延伸,試圖從NVIDIA的「鐵腕」中掙脫,轉向更彈性的供應模式。
OpenAI與NVIDIA的合作可追溯至2010年代初,當時OpenAI成立後即依賴NVIDIA的GPU進行AI模型訓練,如ChatGPT系列的開發高度仰賴NVIDIA的A100及H100晶片。雙方關係在2023年深化,NVIDIA提供專屬雲端資源支持OpenAI的超級計算需求;至2025年9月22日,雙方正式簽署意向書,宣布這項1000億美元投資計畫,由NVIDIA提供晶片與系統,OpenAI則回饋部分資金用於GPU採購,形成互惠循環。
此合作不僅解決OpenAI的計算瓶頸,預計將支持下一代GPT模型的訓練,更強化NVIDIA在AI硬體市場的領導地位,分析師預測,這將成為NVIDIA未來數年最大利潤來源。然而,在美中禁令壓力下,這樁聯姻也面臨供應鏈風險,促使奧特曼加速自研晶片,以分散對NVIDIA的依賴。

然而,這樁「世紀聯姻」背後的弦外之音,卻與黃仁勳的台灣行及奧特曼的低調造訪緊密相連。就在宣布合作的前一周,黃仁勳在BG2 Podcast中,身穿皮衣,帶著紅框眼鏡,罕見地對美國的「中國鷹派」發出強烈批評。這場於9月28日錄製的訪談,標題為《NVIDIA CEO Jensen Huang on OpenAI, Future of Compute and the American Dream》,黃仁勳直言:「被貼上中國鷹派的標籤,是恥辱的徽章。它們正在摧毀美國夢的管道,這一點都不愛國。」他進一步解釋:「我們需要中國的人才、市場和合作,否則美國的創新將停滯。鷹派政策只會讓中國加速自給自足,傷害全球供應鏈。」這番話迅速引發X(前Twitter)風暴,多位分析師如Hudson Institute的Michael Sobolik回擊:「黃仁勳忽略了中共如何濫用NVIDIA技術監控維吾爾人,以及北京竊取美國研究的黑歷史。這不是愛國,而是自欺欺人。」
黃仁勳的發言,為何與台灣行有關?產業觀察家指出,這是黃仁勳在美中緊張升級下的「軟性外交」。2025年,美國川普政府延續拜登時代的晶片禁令,於4月禁止NVIDIA的H20晶片出口中國,導致該公司當季損失約55億美元收入。黃仁勳的台灣訪談,據Focus Taiwan報導,正是為了與台積電協調產能轉移,避開禁令衝擊。若黃仁勳的Podcast「鷹派說」是預熱,台灣行則是實戰,前NVIDIA高管在X上匿名評論,「他試圖平衡美國鷹派與中國市場,這是是計算過的風險。」同樣,奧特曼的台灣行,可能是在NVIDIA合作後的「後續保險」:OpenAI高度依賴NVIDIA GPU,若台積電產能受美方壓力影響,OpenAI的AI訓練將延宕。奧特曼在3月的Stratechery訪談中曾說:「AI需要穩定供應鏈,台灣是關鍵,我們不能讓地緣風險阻礙超智能的到來。」此次訪台,正值星際之門計畫如火如荼,奧特曼的鴻海會晤,更像是為美國AI帝國「固樁」,確保台灣供應鏈不因地緣風暴斷裂。
放眼外在大環境,晶片產業正處於「寒武紀大爆發」與「核戰陰影」的夾縫。根據半導體產業協會(SIA)2025年7月的《美國半導體產業狀態報告》,全球晶片銷售額預計達6500億美元,年增15%,主要驅動來自生成式AI及資料中心建置。然而,美國的出口禁令如同一道無形枷鎖。2025年1月,拜登政府推出「三階層」AI硬體管制,禁止先進AI晶片及模型出口中國及俄羅斯,影響範圍擴及140多家中國企業。這導致NVIDIA的中國市場市佔從2024年的35%下滑至2025年的20%,全球晶片設備(WFE)廠商對中國收入佔比從上年的31%降至25%。德勤(Deloitte)的《2025全球半導體產業展望》警告:「禁令雖保護國家安全,但將推升AI晶片價格20-30%,延緩全球創新。」

禁令的反應如漣漪般擴散。NVIDIA在5月財報中坦承,H20禁令導致第二季營收少增55億美元,黃仁勳親自在股東會上表示:「這是政策風險,我們正多元化供應鏈,但中國市場不可或缺。」AMD執行長蘇姿丰(Lisa Su),黃仁勳的遠房表妹,在同月訪談中補刀:「禁令加速了多供應商策略,我們的MI300系列已獲Meta及Oracle青睞,市佔將從10%升至20%。」歐洲晶片聯盟(EECA)主席亦呼籲:「美國的單邊主義傷害盟友,ASML的EUV設備對中國出口已降50%。」X平台上,投資人Joe Lonsdale直言:「黃仁勳的鷹派批評有理,但CCP是邪惡政權,我們需平衡創新與安全。」
台積電作為晶片皇冠上的明珠,正成為美國政府的焦點。2025年9月2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撤銷台積電對南京Fab 16廠的Validated End-User(VEU)授權,將於12月31日生效。這意味台積電無法再自由向中國南京廠出口美國晶片製造設備,影響16nm及28nm製程的生產。台積電隨即回應:「我們已收到通知,將遵守規定,並評估對營運的影響。」此舉被視為川普政府對中國科技野心的回擊,南京廠佔台積電中國產能的15%,若中斷,將導致NVIDIA及AMD的GPU供應延遲3-6個月。
更嚴峻的是,美國司法部正調查台積電涉嫌違反出口管制,向中國供應先進設備,潛在罰款高達10億美元以上,相當於交易價值的兩倍。前美國商務部官員在BBC訪談中表示:「台積電的中國擴張是雙刃劍,它強化了供應鏈韌性,但也讓華盛頓擔憂技術外流。」台積電7月營收年增26%,達新台幣2,000億元,但南京廠貢獻僅5%,美國亞利桑那廠卻因勞工及環保爭議,產能僅達預期的70%。魏哲家在8月法說會上坦言:「我們正加大美國投資,預計2030年將佔全球產能20%,但地緣風險是最大挑戰。」
在此背景下,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於9月29日接受媒體訪談時,公開喊出「美台晶片產能五五分」提案,主張台灣應將50%晶片生產移至美國,以確保美國供應鏈安全,並作為對台灣的「保護盾牌」。盧特尼克表示:「我們需要台灣幫助美國生產一半的晶片和晶圓,這樣美國才能在消費所需半導體上達到50%市佔。這不僅是經濟合作,更是戰略保障。」此言一出,立即引發台灣國內軒然大波。國民黨立委批評這是「霸王條款」,違反自由貿易原則,可能導致台灣經濟自主性流失;副總理則明確回應:「台灣不會同意50-50的晶片生產協議,我們已與美方討論,但無此承諾。」南華早報分析,這提案恐終結台灣的「矽盾」效應,即半導體產業作為對中國軍事威脅的緩衝,轉而變成美台共享韌性模式,但短期內「極不可能」實現,因台積電美國廠成本高達台灣的3-5倍,轉移將推升全球晶片價格10-15%。專家警告,此舉雖強化美台聯盟,卻加劇台灣廠商投資壓力,鴻海及台積電等恐需加速美國布局,影響本土就業與產能分配。
X上,台灣網友議論紛紛,一位自稱「半導體工程師」的用戶發文:「黃仁勳來台是救火,奧特曼來台是求援,TSMC夾在中間,壓力山大;現在五五分提案更像火上澆油,台灣矽島該何去何從?」

與此同時,中國的晶片自主化如火如荼,卻充滿挑戰。「中國製造2025」計劃自2015年啟動,目標2025年實現70%自給自足,但根據ITIF(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2024年8月報告,實際進展僅達30%。中國半導體產業協會(CSIA)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晶片進口額仍高達2,500億美元,佔全球需求的40%。中芯國際(SMIC)雖推出7nm製程,但良率僅60%,遠低於台積電的95%;華為的Kirin 9010晶片雖用於Mate 70手機,卻依賴三星記憶體,暴露供應鏈弱點。
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於2025年兩會強調「AI+」倡議,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於晶片研發,涵蓋ARM進軍AI市場及SoftBank投資。然而,Oxford Economics分析師指出:「技術門檻高企,中國短期內難達全自給,禁令反而刺激本土創新,但成本高昂。」中共官媒《環球時報》引述專家:「美國禁令是催化劑,我們將加速EUV光刻機國產化,目標2030年市佔20%。」X平台上,中國網友熱議:「黃仁勳的鷹派批評是美國內部分裂,我們的自主化正加速。」
黃仁勳與奧特曼的台灣快閃,究竟意味什麼?這是晶片帝國對地緣風暴的「隱秘反擊」。黃仁勳如同一記軟釘,試圖緩和美中緊張,為NVIDIA的中國市場爭取喘息;奧特曼的造訪,則是確保OpenAI在1000億美元合作及星際之門計畫下的晶片命脈,同時推進自研晶片以分散風險。台積電的美國壓力與中國的自主衝刺,讓台灣成為全球矽盾的核心;盧特尼克的五五分提案,更如一枚不定時炸彈,雖強化美台戰略紐帶,卻可能引發供應鏈重組,推升成本並動搖台灣經濟根基。SIA執行長John Neuffer警告:「若禁令持續,全球AI成長將減速5%,但也將催生新供應鏈。」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黃仁勳與奧特曼的腳步,提醒我們:晶片不僅是科技,更是權力的棋子。未來,台灣的矽島,將繼續見證世界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