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真血汗!長榮空服員病逝藏高壓真相 底薪低+飛時長=過勞常態化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長榮空服員執勤返台後病逝,引發過勞與航空勞動環境檢討聲浪。(圖/《比薪水》提供)
長榮空服員執勤返台後病逝,引發過勞與航空勞動環境檢討聲浪。(圖/《比薪水》提供)

 

長榮航空一名空服員近日執勤返台後病逝,引發社會關注航空從業人員的健康風險與勞動環境。《比薪水》資料分析指出,疫後航班迅速恢復,但人力補充明顯落後,導致空服員飛行時數大增,班表緊湊、休息不足,長期處於過勞狀態已非個案,制度性風險早已浮現。

根據平台數據,2024年長榮空服員的平均月薪為64,166元,年薪約88.7萬元,表面上看與同業接近,但其薪資結構高度依賴津貼、飛行時數與考績獎金,底薪偏低,健康狀況若有異將直接影響薪資收入。這也意味著,空服員若因身體不適無法出勤,不僅面臨獎金與升遷停滯,更可能因擔心收入減少而延遲就醫、勉強出勤,進一步壓縮休息與恢復時間。

實際訪談也反映了長榮空服員普遍的工作壓力。一位匿名空服員透露,排班常見清晨與熬夜交錯,甚至連續幾天凌晨三、四點就需起床準備飛行,「工作量普遍比其他航空多」是內部共識。這種長期高負荷飛行模式,不僅讓身體疲勞難以復原,更可能埋下慢性健康隱患。

空服員的職災風險並不只是突發狀況。事實上,早在2024年,長榮機師因過勞班表揚言罷工時,工會就已多次警告「疲勞會影響飛安」,呼籲調整排班與補足人力。今年空服員病逝事件,正是過勞警訊未被正視的後果,突顯勞安與飛安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問題。

而在內部管理方面,《比薪水》資料也顯示長榮航空在「傾聽員工意見」與「內部溝通效率」的綜合評價低於業界平均。空服員普遍反映,除了高強度的工時壓力外,公司層級管理風格嚴厲,加上長期存在的學姊制度文化,也讓職場氣氛顯得壓抑。「離職後到外籍航空,才知道什麼是互相尊重、彈性管理,」有員工直言。

雖然近年長榮空服員在工會努力下逐步爭取到較多福利與改善,但若排班制度、健康通報機制與內部回饋管道未能根本性補強,第一線員工的風險仍會持續外溢。空服員病逝不應僅歸責個別體質或突發狀況,更應放在產業制度與企業文化脈絡中全面檢視。

面對民航人力長期吃緊與航空業復甦加速的交錯壓力,長榮與全體業界更應正視:在營運恢復正常的同時,勞動條件是否也能同步恢復?否則,在班表背後默默承受的,不僅是飛安風險,還有一線員工的健康代價。

 

長榮空服員執勤返台後病逝,引發過勞與航空勞動環境檢討聲浪。(圖/《比薪水》提供)
長榮空服員執勤返台後病逝,引發過勞與航空勞動環境檢討聲浪。(圖/《比薪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