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休息是為了更好上班!52%曾遭遇職場霸凌 「身心調適假」10月起上路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職場壓力早成全民病,《比薪水》調查顯示逾7成勞工曾出現身心症狀,逾半無任何支援。2025年10月起,政府首創「身心調適假」,公務員每年可請3天帶薪心理假,不需附診斷證明、可彈性按時申請,象徵台灣首度以制度正視心理健康需求。此假別與病假、事假分開計算,讓心理喘息成為理所當然。(示意圖/PIXABAY)
職場壓力早成全民病,《比薪水》調查顯示逾7成勞工曾出現身心症狀,逾半無任何支援。2025年10月起,政府首創「身心調適假」,公務員每年可請3天帶薪心理假,不需附診斷證明、可彈性按時申請,象徵台灣首度以制度正視心理健康需求。此假別與病假、事假分開計算,讓心理喘息成為理所當然。(示意圖/PIXABAY)

 

74%勞工曾因職場壓力出現身心症狀,52%遇過霸凌卻無支援。2025年10月起,政府率先推出「身心調適假」,公務員每年可請3天帶薪心理假,免附證明、可按時數申請,成為台灣首個心理健康專屬假別,為過勞文化按下暫停鍵。

2025 年10月10日,台灣政府正式實施全新假別「身心調適假」,為公務員每年提供 3 天帶薪心理假,免附醫療證明、可按時數申請,成為亞洲第一個將「心理健康」納入制度化請假架構的國家。根據職場薪資資訊平台《比薪水》的最新調查,高達 74.2% 勞工曾因職場壓力出現身心症狀,72.3% 的人無法從公司獲得任何協助,52.4% 曾經歷職場霸凌或歧視,凸顯台灣長期忽視心理健康的現實,也顯示本次假別改革來得正是時候。

這項由行政院主導、考試院審議通過的修法,為台灣職場注入人性化轉變的契機。過去員工若非出現明顯疾病,往往無法請病假,即使情緒低落、焦慮、失眠,仍必須硬撐上班。新上路的「身心調適假」正是為了解決這個長期困境,不僅提供喘息空間,更降低尋求協助的門檻,讓心理健康的照護不再是難以啟齒的事。

與病假、事假不同,「身心調適假」設計更具彈性,不僅每年有三天額度,還可按小時計算使用。申請時只需註明為「身心調適假」,無需出具診斷證明、醫療文件,主管也不得要求說明詳細請假理由或進行過度詢問,避免造成二次傷害。這樣的制度設計,不僅減少請假時的心理負擔,也讓員工能因應當下狀況,靈活安排休息時段。例如,只需請半天沉澱情緒,或安排兩小時進行心理諮商,都能善用這份「情緒緩衝期」。

除了公務員之外,高中職學生也已開始試辦每學期三天的「身心調適假」,並獲得教育部積極推動。目前有 42 所學校參與試辦,協助學生面對升學焦慮、家庭變動與青春期情緒壓力等身心挑戰。雖然目前一般勞工尚未納入法定適用,但本次制度上路已為未來開啟重要討論,也鼓勵企業思考如何將心理假納入福利政策。

在《比薪水》調查中,有高達 72% 的勞工表示,在出現身心症狀後未能獲得公司任何實質協助,反映出台灣多數企業仍缺乏內部心理支持制度,甚至仍處於「出勤主義」文化中——只有在生病倒下時才准請假。這也導致許多員工將壓力隱忍到底,最終影響生產力甚至導致離職潮。

除了假別制度,政府也同步推出多項免費心理健康資源。針對 15 至 45 歲族群,每人每年享有三次免費心理諮商;針對勞工、職災保險投保者,則提供每年六次免費諮商。這些資源與身心調適假相互搭配,可望建立更完整的心理健康支持體系。

《比薪水》指出,將「心理需要休息」正式納入假別制度,象徵台灣職場文化向前邁出一大步,不再以體力崩潰為假別門檻,也不再將心理健康視為個人問題,而是組織責任的一部分。對於企業而言,未來是否跟進實施類似制度,不只是留才競爭力的表現,更將是企業文化是否健康的風向標。

台灣正邁入高齡化社會與缺工世代,心理健康將成為未來職場核心議題之一。而「身心調適假」的誕生,不只是政策創新,更是一種文化覺醒,讓每一個人的壓力都有被正視的空間,也為下一代勞動者創造更具同理的職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