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中美貿易戰勝負悄逆轉?旅美教授曝川普盲點:美國恐變紙老虎
  • A-
  • A
  • A+

財經中心/林昀萱報導

美中貿易戰升溫,旅美教授翁履中分析情勢並曝光川普盲點。(組合圖/翻攝自川普臉書、新華網)
美中貿易戰升溫,旅美教授翁履中分析情勢並曝光川普盲點。(組合圖/翻攝自川普臉書、新華網)

中美貿易戰再起,美國總統川普10日宣布,將從11月1日起,對中國輸美商品額外課徵100%關稅,理由是北京擴大了對稀土元素的出口限制,雙方再次槓上。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分析情勢並點出川普政府的盲點。

翁履中16日在臉書粉絲專頁「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 - 履行中庸,筆寫諍言」撰文分析貿易戰的勝負是否悄悄逆轉。就在川宣稱中美兩國已經「身陷貿易戰」,強調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 100% 關稅是「維持尊嚴的必要手段」之前,財政部長貝森特卻釋出不同調訊息,表示若中國願意放寬稀土出口限制,美國可能會延長三個月以上的「關稅休戰期」。這次言詞對比的反差,顯示白宮內部在對中政策上仍存在分歧:川普想展現強硬,經濟團隊卻在努力控管市場反應。

翁履中指出,中國推出新的稀土出口管制規定,要求任何含有微量中國稀土元素的產品出口都必須獲得中國政府批准,等於為全球供應鏈設下「中國門檻」。這是中國首次以制度方式將自身的產業主導權,轉化為國際經濟槓桿。他認為,華府的反應是擴大政府對戰略產業的干預,宣布將入股或增持多家涉及晶片、稀土與國防供應鏈的企業,藉此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樣的做法,與川普一貫倡導的「自由市場」精神幾乎背道而馳,卻反映出美國面對中國經濟戰略時的焦慮與現實:川普政府正在用「北京式產業政策」來對抗北京。

翁履中直言,這場貿易戰的關鍵,不再只是關稅數字的高低或誰先出招,而是誰能夠整合資源、爭取盟友,打造長期戰略優勢。他點出川普政府一直以來的盲點,就是過度相信「美國自己就能搞定一切」,甚至抱持「美國越強,盟友越應該自動跟上」的想法。但事實是,國際政治講的是實力的組合,不是獨行俠的勇氣。自冷戰以來,美國最大國際優勢並非單靠軍事或經濟實力,而是它能夠把一票盟友聚在一起,共同維護一個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但川普時代的外交風格,把「與盟友談判」當成了「勒索盟友」,高關稅、退出聯合國的組織,對歐洲課鋼鋁稅、逼日韓投資美國⋯⋯這些做法,讓過去最親近的夥伴對美國產生了不信任。

在這一輪對中國的經濟交鋒中,中國反而更像是一個有備而來的戰略玩家。它清楚知道如何利用美歐內部的不合、如何把區域國家拉入自己的供應鏈圈,甚至懂得在關鍵時機出手「卡住」全球產業鏈,像這次針對稀土的新規,打的就是美國的痛點。此時,美國如果不懂得團結盟友,一味靠高關稅和強勢喊話,只會讓自己在國際舞台上孤立無援。即使美國在科技和資本上仍有領先優勢,但若失去盟友的支持,這些優勢反而會成為脆弱點,因為太依賴全球供應鏈,卻無法掌控節奏與節點。「從整體格局來看,中美之間的競爭,早已不是短期貿易爭端,而是全面的戰略態勢塑造。中國在默默經營供應鏈控制、外交突破、資源壟斷的同時,美國卻把時間和政治資源浪費在單邊施壓與國內鬥爭上。」

翁履中強調,如果川普繼續誤判形勢、忽略盟友的戰略價值,認為「美國可以單獨壓制中國」,那美國在這場結構性競爭中,真的會失算。沒有強而有力的盟友支持,美國對中國施加的壓力,終將變成紙老虎。而中國已經用行動證明,它有能力、也有耐心,一步步削弱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在接下來的APEC峰會、川習會以及稀土談判中,真正值得觀察的,不是誰講話聲音比較大,而是誰能穩住陣腳,團結夥伴,打出連貫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