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由11個政府部會共同主辦、外貿協會與工研院聯手執行的「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aiwan Innotech Expo, TIE)18日圓滿落幕。今年展會以「AI跨域創新,智慧驅動未來」為主軸,不僅吸引來自全球19個國家、442家參展單位聯袂登場,更匯聚來自美洲、歐洲與亞洲的政府機構、智慧財產單位與研究機構前來觀摩與交流,實證台灣在全球創新技術鏈中的關鍵地位。
三天展期中,共吸引超過11,000名國內外參觀者進場,包括來自墨西哥、加拿大、德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智慧局與專利機構代表,透過展場走訪、技術觀摩與媒合洽談,與台灣產學研單位進行密切交流,進一步深化跨國合作機會。展會也成為國際新創技術與專利智慧財的集結地,更是台灣科技創新的發聲平台。
本屆創博會規模再創新高,展出場域劃分為「創新經濟館」、「未來科技館」、「智慧永續館」及「發明競賽區」三館一區,超過1,100件最新技術與創意成果涵蓋半導體、資通訊、綠能、智慧機械、生醫健康、國防科技等戰略關鍵領域,特別聚焦AI技術如何導入各大產業,助攻產業升級與永續發展。
「創新經濟館」以五大主題「AI與通訊」、「半導體」、「智慧機械」、「能源轉型」、「精準健康」為軸心,呈現AI技術在不同產業的應用突破。其中最受矚目的是,甫於大阪世博登場的「生命劇場──數位雙生巨量裝置展演技術」,首次在台完整展出。
該技術利用AI自動化影像分配、結合多螢幕轉軸控制與沉浸式光影,營造劇場式視覺震撼,引領觀眾重新想像人機互動與展演空間的未來,成功掀起展場話題。
「未來科技館」則聚焦於六大主題:「智慧機器人」、「量子科技」、「運動科技」、「產學合作」、「AI應用」與「未來科技獎」技術展演,總計展出220項技術成果。
其中,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提出的「軌道臨時速度限制系統」特別受到交通產業關注。該系統能即時監控軌道異常、預警災害風險,有效降低列車與入侵車輛的碰撞事故,堪稱「通勤安全的隱形守護者」。
此外,來自國防醫學院的「遠距內視鏡導引系統」結合AI與影像辨識,能輔助偏鄉與高風險手術的即時遠端協助,也受到醫界與生技投資人矚目。
由六大部會共同策展的「智慧永續館」,聚焦「循環永續」、「韌性賦能」與「智慧創新」三大永續議題,展現政府與業界如何透過科技達成碳中和目標。
農業部的「AI智慧畜禽健康監測系統」即是一大亮點。該系統運用熱影像分析、影像辨識、聲紋分析與物聯網技術,打造非接觸式動物健康監控模式,顯著提升畜牧管理效率與動物福祉,是農業科技智慧轉型的代表性成果。
本屆發明競賽共收到554件專利作品報名角逐「鉑金獎」榮譽。結果由中華電信(16面獎牌)與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13面)在國內發明區拔得頭籌,展現大型法人研發實力。
在學校區方面,崑山科技大學與明志科技大學分別奪下14與12面獎牌,突顯台灣技職體系的創新能量。
在國際發明區,來自韓國發明振興會(KIPA)、泰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RCT)、墨西哥專利局(IMPI)等單位的表現同樣亮眼,共有高達73件專利作品榮獲大獎,讓台灣與國際新創團隊彼此觀摩、激盪火花。
本屆展覽除技術展示外,也成為台灣新創與國際買主、投資人的合作媒合平台。多位來自美國、德國、波蘭、烏干達的買主現場洽談合作;一名日本北海道廠商更與台灣農業部達成初步技術合作意向,展現台灣技術對外輸出潛力。
展期間更成功促成新創團隊與天使投資人面對面交流,實質提升資金媒合效率,為創新技術商業化提供新契機。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則策劃「臺灣專利超級站」,精選40件國家發明創作獎得獎技術進行展示。場內打造出「智慧診間」情境空間,讓參觀者透過互動體驗,了解AI在醫療場域的實際應用情境。
其中,中強光電提供的「投影系統及投影方法」專利也在互動區中吸引大批參觀者體驗其獨特光學技術,充分展現台灣光電科技研發優勢。
隨著2025年展覽圓滿落幕,主辦單位亦正式宣布下一屆「2026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將於2026年9月17日至19日重返台北世貿一館,持續串聯國際創新資源,促進跨域交流合作,推動台灣在全球科技生態系中的關鍵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