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這一陣子,外資對散熱族群的態度有點異常,一份報告接著一份,每天都在看到奇鋐(3017)、雙鴻(3324)連續被升評,甚至有維持差不多EPS預估,就直接調高目標價,整個散熱族群的預估都被往上拉。當然你也可以看成是外資聯合在炒作,或是法人看好AI題材,但實際上,這背後的邏輯可能也是整個AI硬體架構正在進入「熱臨界點」後,供應鏈被迫重估的一場產業位移。
對於這個現象,熟諳科技製程的「萬鈞法人視野」粉專分析,高盛最新的報告,把全球伺服器散熱市場的總規模上修到2025年79億、2026年140億、2027年176億美元,連續三年成長111%、77%、26%。而這個成長,幾乎完全來自液冷(liquid cooling)滲透率的爆發。AI訓練伺服器從2024年的15%,在短短三年內就要衝到80%;AI推論伺服器也從1%漲到20%;連一般HPC伺服器都從0%爬到8%。這意味著什麼?代表「風冷結構」正式到達極限,AI的發熱量與功耗成長速度,已經不是加大風扇或厚化鰭片能解決的問題。訓練一個模型要用上數百顆GPU,機櫃密度從144顆拉高到576顆,每一顆晶片都在狂吐熱,散熱這件事不再是輔助,而是生死線。
所以液冷開始主導。所謂液冷,不是拿水管去沖,而是整個伺服器的熱管理被重新設計。冷板、匯流歧管、快拆接頭、側掛冷卻模組、CDU/RPU,這些零組件的功能是讓熱能在伺服器內部被更有效率地導出,維持系統穩定。這一整套機構的成本遠高於傳統風冷,也意味著供應鏈的內容價值全面上升。高盛估,2024年液冷市場只有11.9億美元,2027年會膨脹到151.9億,而氣冷則幾乎原地踏步。這就是為什麼外資開始「瘋狂」升評散熱股,他們不是突然愛上風扇,而是看到「零件」正在變成「系統」,「耗材」正在變成「基礎建設」。
AI伺服器的設計演進也讓這場變革沒有退路。GB200、GB300這種全櫃式訓練平台,設計階段就指定液冷,因為功耗太高,不可能用空氣解熱。當滲透率接近百分之百,採購端自然不再按零件議價,而是找能提供整體方案的供應商長約合作。也因此,奇鋐(3017)、雙鴻(3324)這些公司不再只是賣單一零件,而是進入「專案型生意」的階段。它們要懂機構設計、懂熱模擬、能跟伺服器品牌一起共同開發,交期、良率、整合能力變成核心競爭力。外資之所以一路上修預估,不只是因為EPS會跳,而是因為商業模式升格了。
更關鍵的是,液冷的技術邊界正在被重新定義。微軟在實驗「微流體冷卻」,讓冷卻液直接流過晶片背面;緯穎(6669)用3D列印做出雙面冷板,把散熱能力提升到4kW;健策(3653)開發microchannel lid,直接從封裝上蓋帶走熱量。這些創新代表「散熱」不再是機構加工,而是進入半導體工程與熱流體設計的交叉領域。未來三年,散熱產業會更像先進封裝,高門檻、高客製、低替代性。這樣的產業特性,最吸引長線資金。
從法人角度看,這就是外資上修的底層邏輯:AI伺服器的結構性改變,讓散熱從「成本中心」變成「價值中心」。全球AI熱潮不是虛幻的題材,而是實實在在的算力、功耗與能源問題。誰能在液冷系統裡卡住位置,誰就掌握了AI工廠的現金流閥門。風冷會繼續存在,但它的天花板已經出現;液冷的曲線才剛開始上揚。外資看得不是下季EPS,而是三年後的確定性現金流。
所以當你看到奇鋐、雙鴻的評價一路被拉高,請別以為市場在炒短線。那是一個全新產業週期的開場白。不做多起碼別放空這個趨勢,見證法人怎麼看待這個商機,當AI的熱不再能被風扇帶走,能解熱的公司,就能掌握這場革命的節奏。萬鈞法人視野認為,「散熱正從配角變主角,從製造變成科技。這一次,我看外資沒瘋,只是先算清楚了溫度背後的現金流」。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