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大賣空》原型人物 Michael Burry 上週逆勢進入美股,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文件,他押注做空輝達與 Palantir 兩家AI狂潮下最具象徵性的公司。這一舉動引發市場震盪,也讓問題浮現:這波AI熱潮,是新泡沫,還是新秩序?Burry 做空行情是寶刀未老,還是誤判局面?
Burry 的憂慮並非毫無根據,現在AI產業發展已經超出過去市場能夠理解的樣態,甚至超越網路時期,單單2025年上半年,美國大型雲端服務商(CSP)AI伺服器資本支出年增高達70–80%,遠超長期平均的20%。輝達市值衝上5兆美元,幾乎等同全球半導體總市值的一半,這場盛宴來得太快、太猛。
但Burry的「資本過剩」卻忽略的則是另一半現實,AI需求並未消失,而是進入轉型。更關鍵的是,輝達本身也在轉型,而且是權力結構的重排。過去三年,輝達隨著大型語言模型(LLM)訓練高峰逐漸結束,市場重心正從雲端訓練轉向代理人與實體AI的應用階段。這也才有財經國師謝金河在年中時說的,輝達盛世或許到了轉折點。然而輝達在謝金河說完後,市值在短短半年內兩度創下美國歷史紀錄,成為第一家市值突破五兆美元的公司。
邊緣運算崛起,ASIC與自研晶片成為主流,大家也開始問黃仁勳ASIC是否會影響輝達,然而11月8日,黃仁勳在離開台積電運動會會場時回答是,兩者並不互斥。輝達不再只靠賣晶片獲利,而是提供整套的解決方案(包括供電需求訂單),輝達正以「新開張的基礎設施企業」姿態,大舉投入自建雲服務(DGX Cloud)、網路互連(Infiniband)與軟體生態(CUDA),並投資 OpenAI、Nokia 等夥伴,進化為全棧AI平台。
當輝達整合軟硬體、控制開發環境,它也開始與客戶競爭。這種角色轉換意味著獲利將在某個時刻進入修正期(但不可能是今年)。這正是AI產業成熟期的矛盾:當一家企業為了不被淘汰,選擇跨入不熟悉的領域,也是在押注自己的未來。根據 Bloomberg Intelligence 與 Goldman Sachs 的最新追蹤,2026年起全球AI伺服器支出將放緩至年增20–25%,進入「效率期」,市場從堆算力的狂飆階段,轉向以推論、節能、邊緣運算為核心的收斂周期。輝達的毛利率將因此從創紀錄的78%高峰逐漸回落,但這是產業正常化,而非崩盤
在這場洗牌中,做空輝達或許有結構上的理據,但做空Palantir則顯得武斷。Burry的押注似乎誤把Palantir視為另一個「AI炒作股」,忽略了它作為AI基礎設施的戰略地位與現金流韌性。AI熱潮確實有估值過熱的部分,但這不代表泡沫。市場正在從「算力革命」過渡到「資本代謝」。事實上Burry的看空,只對了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