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黃仁勳怒吼!產能不斷擴充 專家曝台積電6兆產值背後「1致命危機」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親臨台灣高喊「要更多晶片」,AI熱潮推動半導體火力全開。全球晶片需求飆升,台灣產能創高卻陷人力瓶頸。專家警告:資本滿手、人力告急,恐變成「沒有人的晶圓廠」。(圖/資料照片)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親臨台灣高喊「要更多晶片」,AI熱潮推動半導體火力全開。全球晶片需求飆升,台灣產能創高卻陷人力瓶頸。專家警告:資本滿手、人力告急,恐變成「沒有人的晶圓廠」。(圖/資料照片)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近日旋風來台,除現身台積電運動會致意,並直言「AI將影響每個國家、每家公司與每個人,是至今最重要的技術」,同時當面向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喊話「要更多晶片」。產業界解讀,這不只是場面話,而是全球「晶片荒」升級的強烈訊號:需求在飆,產能正全力擴,但人力缺口可能成為下一個硬煞車。

台灣在這波AI與高效能運算(HPC)浪潮中仍扮演核心樞紐。依工研院預估,202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可達7,009億美元、年增11.2%;台灣半導體產值在AI應用推動下,製造與封測產能利用率續升,全年產值上看新台幣6兆3,313億元、年增19.1%,動能強勁。與此同時,國際半導體IP龍頭Arm國際事業群總裁德魯・亨利(Drew Henry)11月5日訪台時也點名,台積電、聯發科是Arm生態系中最關鍵的兩大合作夥伴,凸顯台灣在設計與製造兩端的不可取代性。

AI需求發燙,亞馬遜、Google、微軟、蘋果等雲端與裝置巨頭近年無不加碼自研晶片。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分析,晶片已是21世紀的「新石油」,驅動AI、5G、量子計算乃至先進軍事科技的底層能源,「而台灣製造的尖端晶片,是全球供應鏈難以替代的要角」。她並指出,台積電在先進製程持續領先,2奈米首批量產基地預計於2025年下半年由新竹寶山與高雄廠區領銜,2026年月產能目標自2025年的4至5萬片拉升至10萬片,供應鏈與在地人才需求都將同步擴張。

不過,榮景背後的隱憂也浮現。《科技島》執行長王志堅提醒,硬體建廠如火如荼,但若「沒有足夠人力開出產能」,擴張效益將被侵蝕;一旦人才、製程經驗與設備整合能力接不上節奏,恐拖累資本報酬率,甚至在局部環節出現泡沫化風險。他直言,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再多一座廠,而是更快把工程師、製程與良率團隊補齊,並把新世代工程人力的學用接軌速度大幅加快。

從勞動市場數據看出趨勢端倪。1111人力銀行總經理張篆楷表示,半導體職缺近年因AI熱潮而大幅增加,需求高度集中在新竹、台南與高雄等園區;以薪資觀察,碩士畢業工程師入行1年平均月薪約57,600元,3至5年約65,300元,5年以上約73,000元,另有分紅與年終等變動報酬。然而「區域集中+技術門檻高」造成結構性缺工,若企業只靠加薪搶人、而忽略系統性的職場培訓與產學合作,「擴產就會面臨『資本充裕、人才短缺』的壓力」。

業界共識正逐步形成:產能擴張與人才擴編必須同步。短期可從「快速培訓、良率共學、跨廠區輪調」著手,拉高新進工程師上手速度;中期則須擴大與大學、技職體系的聯合計畫,將製程、設備、材料與自動化課程深度內嵌校園;長期更須結合地方政府與園區,改善居住、通勤、托育等生活配套,讓人留得下、留得久。當AI帶來超級循環,誰能把「人」與「產」一起補上,誰就能把晶片的「黃金期」延長為「結構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