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黃仁勳預言成真?科技大佬揭3致命關鍵:中國AI領域恐反超美國
  • A-
  • A
  • A+

財經中心/王文承報導

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認為,中國在多項AI關鍵領域正形成結構性優勢,恐讓美國在算力競賽中受限,最終被中國追上甚至反超。(圖/翻攝自YT@Peter H. Diamandis)
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認為,中國在多項AI關鍵領域正形成結構性優勢,恐讓美國在算力競賽中受限,最終被中國追上甚至反超。(圖/翻攝自YT@Peter H. Diamandis)

隨著全球科技迅速演進,美中人工智慧(AI)競爭已全面升溫。AI教父、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示警,中國在AI領域的追趕速度驚人,美國目前的領先並不牢固。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公開表達相同憂慮,認為中國在多項AI關鍵領域正形成結構性優勢。

科技大佬揭3致命關鍵:中國AI領域恐反超美國

施密特在Podcast節目《Moonshots》中指出,美國的大型AI模型多採取閉源策略,而中國則積極推出高品質的開源模型,使其得以「零成本」迅速擴散至全球市場。他強調,許多新興國家難以負擔昂貴的美國商業模型,因此中國的「免費開源」將形成壓倒性優勢,並可能使中國AI成為全球政府與基礎設施的預設標準。施密特直言,這將使中國透過開源AI建立全球技術依賴,雖然不具軍事性質,卻是高度戰略性的力量轉移。

在硬體與製造面,施密特認為中國正複製電動車產業的成功模式,以龐大製造能力、完整供應鏈與低成本產品快速擴張AI機器人市場。他直言:「世界將被廉價的中國機器人洗版,就像被中國電動車洗版一樣。」施密特分析,AI時代的競爭已從單純軟體競爭,轉變為「軟體+硬體+製造能力」的全面比拼,美國雖在高階領域具優勢,但全球主流市場恐將由中國主導。

施密特警告,AI競爭的核心不是模型,而是能源。中國已透過核能、太陽能、水力等方式大規模擴張算力基礎建設,而美國在電力供給與電網建設上嚴重落後。他指出,美國在2030年前將需要新增約92GW的電力來支撐AI產業,但新核電廠的啟動「幾乎為零」,恐讓美國在算力競賽中受限,最終被中國追上甚至反超。

此外,《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施密特與其AI團隊成員徐瑟琳娜(Selina Xu)於10月29日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發表聯名文章,提到1896年李鴻章訪美時對紐約高樓的震撼,而今外國人造訪中國時的觀感已截然不同。文章強調,西方世界必須重新審視關鍵問題:中國如何在短短數十年間,從技術落後國躍升為科技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