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記憶體自9月起出現缺貨、漲價潮,連帶記憶體族群水漲船高,國票投顧記憶體類股推薦包括上游南亞科(2408)、華邦電(2344)。下游創見(2451)、威剛(3260)、十銓(4967)、宜鼎(5289)群聯(8299)都漲了一波,反應過來的投資人在10月進場,遇到18日台股大跌,不少投資人失去信心。
擅長科技產億分析財經粉專「萬鈞法人視野」分析,為什麼每次最明顯的缺貨+漲價循環,都發生在大盤高檔附近?萬鈞法人認為,他一直覺得市場裡有一種「反直覺的規律」:每一次你看到某個關鍵零組件缺到瘋掉、報價漲得不可思議、供應鏈喊滿到今年明年都是好年景時,大盤通常已經在高檔附近,而不是起漲段。甚至更常見的劇本是:族群噴出,但大盤不漲;族群創高,但大盤準備反轉。
他分析,過去十年的例子都很清楚:被動元件那一輪:國巨漲到天上,大盤卻已經在高檔盤頭。航運那一輪:長榮 EPS 高到嚇人,大盤卻從 18000 開始往下掉。晶片荒那一輪:車用 MCU 缺到爆,台股卻開始高檔震盪。這些案例都有個共同點:缺貨的確是事實,報價也確實在漲,但整體股市並沒有因此繼續上攻。
為什麼缺貨常常發生在「大盤的後段」?要理解這件事,不能只看一個產業,而要看整個市場的生命週期。缺貨通常是「供需最緊」的時刻,而不是需求開始升溫的時刻。需求上升不會讓價格瞬間漲三倍;供給卡住、庫存見底、客戶恐慌拉貨,才會。這樣的環境,本質就是「高原區」的訊號。
大盤在哪裡容易出現這種「末端事件」?通常是流動性很好、消費還撐著、企業訂單滿手但資源已經綁死的高檔區。這就是為什麼缺貨事件常常伴隨大盤在高點附近,不是因為缺貨會害大盤跌,而是市場已經走到「資源最緊、價格最極端」的尾端階段。
後面最怕是缺貨的族群可以噴,但其他族群已經動不了了,當市場只剩極少數「缺貨、報價、題材」可以講的時候,資金會集中到那幾個族群去。
結果就是缺貨族群噴出,其他產業不動,大盤卡在頂部。萬鈞法人視野分析,這是經典的「局部高潮、整體盤頭」。你回頭看國巨那一年、長榮那一年,都是這樣。你再看現在的記憶體:DRAM、NAND 一直漲,上游股價也創高,但大盤卻不再往上突破。這或許不是巧合,是市場能量的配置方式。缺貨+漲價,其實是一種「需求被擠壓」的早期訊號,這也是很多人忽略的地方。
缺貨=需求很強嗎?這是不一定的,TrendForce 這次點破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2026 年手機與筆電出貨,從原本的成長,下修到年減 2% 和 2.4%。如果記憶體繼續暴漲,還會再下修,這代表什麼?漲價反而會把需求推走,這在景氣後段最常見,價格不是代表健康,而是代表扭曲,當需求開始出現彈性,大盤自然會同步進入震盪區。
那為什麼族群在最後一段會更猛烈?因為市場已經認定整體不會再漲,只剩「缺貨股」有故事。當市場資金集中在最後一個強勢題材,這非常像 2018 國巨最後那段、也很像 2021 長榮最後那段。
記憶體這次:DRAM+NAND 已經變成整個半導體鏈唯一單季漲幅超過兩位數的產品,AI 伺服器需求強到位元佔比從 38% 跳到 47%(MS),終端漲價壓力開始浮現(TrendForce),上游自然成為市場唯一有爆發力的族群。
漲價循環到最狂的時候,市場已經不是全面多頭,而是少數族群的狂歡。而「少數族群狂歡」,往往發生在大盤的高檔區。記憶體這次也很可能是相同劇本:上游會非常強,甚至比大家想像的還強;但大盤不會跟著一起瘋,因為整體需求已經在被價格擠壓。
但這一輪也有一個跟以往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是 AI 的需求不是短暫補庫存,而是正在改寫記憶體的結構性曲線。過去的缺貨通常是 cyclical,需求衝一下、供給追不上、報價跳升、最後回落。但這次的DRAM 與 NAND,是被 AI 伺服器綁定的長期需求,TrendForce 推估消費端雖然因漲價放緩,但資料中心的位元需求卻仍是雙位數成長,而且正在吞掉全產業的結構性比重;在 MS 的模型裡,2026 年整年的供需仍是緊的,不是季節性的緊,而是「整年結構性短缺」。這代表記憶體的景氣循環雖然仍然存在,但它的週期底部與高峰,可能不會像以往那麼極端,也可能因為 AI 的牽引,而出現「上游長多頭、下游區間震盪」的分歧行情。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