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鴻海科技日結束後,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先談到 AI 帶來的用電壓力與能源路線的敏感議題。他坦言自己沒有參與政府能源決策,不會替官方預告最後會怎麼拍板;但從近期氛圍與外界互動來看,他「感覺核能相關政策的討論似乎有出現一些鬆動跡象」。不過他強調,走到哪一步仍要看政府定案,外界不必把他的觀察解讀成結論。
接著談到台灣推動 AI 產業的政策溝通方式,劉揚偉把焦點拉回更直覺的「電力」標尺。他說,產業圈常用「算力就是國力」的口號,但一旦要跟政府或非 AI 背景的人說清楚算力要多大、投資要多少、目標在哪,往往變成一串很硬的工程語言,難以形成共識。相反地,若改用「電力對應算力」來談,政策討論會立刻可量化,因為電力有明確單位與成本概念,「一度電多少錢、供應能不能長期穩定」這些問題,政府更容易拿來做國家級規劃。
至於台美關稅談判與「台灣模式」赴美擴大產業生態系的進度,劉揚偉表示,他本人沒有加入政府談判團隊,因此不便代替官方對外下任何定論;但就鴻海近來與相關單位、合作夥伴的接觸情況來看,整體回饋相當正向。他指出,鴻海會站在企業實務端持續推動合作,透過產業落地經驗與供應鏈整合能力,協助政府在台美關稅協商與供應鏈布局上爭取更有利的稅率與投資條件,也希望讓台灣企業赴美不必單打獨鬥、能用更低成本建立聚落與戰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