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新聞幕後/台灣油、水、電齊漲 國際博弈下的不得不然
  • A-
  • A
  • A+

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半導體產業鏈先進製程留台灣,能源思維也將迎新變革。(圖/資料照)

自2018年川普1.0時代引燃美中貿易戰的硝煙以來,全球產業鏈格局形成了「美國隊」、「中國隊」格局,延燒到科技戰。站穩「美國隊」先進製程的台灣也進入高科技廠回流時代,碰巧撞上我國能源轉型陣痛期,加之高耗能的半導體製程中需要高綠電量及水資源奧援,勢必醞釀能源價格調漲局面。

不少喜歡以政治視角觀之的人,愛拿前總統馬英九時代油電雙漲影響民生、引發民怨的背景來批評執政黨,然而時代進程已不可同日而語。馬時代全球經貿環境屬共同體的緊密結合,台灣產業更傾向中國,當年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是為了產業借徑中國,進入東協系統,讓原本就在東南亞佈局的傳產紡織等行業能取得有利局面。

然而隨著2014年太陽花運動崛起推翻ECFA架構,加之我國政黨輪替,兩岸關係變革及後來無人能想到的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崛起;台灣產業鏈已經全傾高科技產業,2024年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運動會致詞時一句「全球化已死」,明喻的即是全球供應鏈的轉變,加之川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美、中角力更上一層樓的格局,企業為分散風險,更加短鏈化的趨勢。

而根據我國法規,為保障台灣晶片製程領先全球,台積電無「法」在製程未差到二代的狀況下就去美國,先進製程留台灣的基礎不會改變。也正因為如此,台灣需要足夠量的綠能、水資源來撐高先進製程。台灣進入了高科技產業、國際減碳行列的隊伍,原本為中小企業打造的低電價、低水費環境也就此面臨轉型。

產業格局轉型 國營企業難再撐

台水資料顯示,台水公司2024年至10月止虧損29億元,主要是受到連續3年電價調漲及利率高檔增加動力費及利息支出的影響,2025年預計總收入328.95億元,總支出388.29億元,虧損預計超過59億元,主要是售水收入減少,但動力費、外包費、利息及折舊等費用增加。加之台灣屬缺水地區,但長期水價低廉,足足有31年未漲水費。根據國際水協會(IWA)網站顯示,與39個國家相比,2023年台灣家戶平均單位水價為9.24元/度,排名居各國第2低(排名第38名)。

目前,台灣的電價已經在衝擊民生最小的狀態下逐步調漲,近期行政院要求經濟部檢討凍漲31年的水價,經濟部部長郭智輝10日也於年終記者會證實,會以分級制等方式,在一般民眾不受太大影響的情況下計算模擬調漲方向,希望三個月內就能提出好方案。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就曾經說過,台灣企業長期享受低廉水、電,但是當國際出現巨大波動時,台灣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面對能源價格高漲,要有全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