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高關稅下,美國盟友也未倖免,開發中國家首當其衝。(圖/翻攝自川普臉書)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再度強調貿易逆差問題,並聲稱將恢復對多國課徵「對等關稅」,其中包括台灣,引發市場與政策圈高度關注。而這回川普所謂的「對等關稅」,其實是根據一套極不尋常的計算方式進行,讓不少人錯愕不已。
對此,政治經濟學者沈榮欽指出,川普此次可能是以「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除以「台灣對美出口總額」來當作課稅比例的計算基礎。他表示:「這種計算方式非常粗略,完全忽略了國際貿易的經濟邏輯,也讓去年貿易順差暴增的台灣,在這一輪的關稅計算中成了倒楣鬼。」
沈榮欽進一步分析,川普關心的根本不是關稅高低,而是貿易逆差的存在,「這其實反映出川普長年對國際貿易的核心想法:他認為美國的貿易逆差就是在補貼他國,儘管這種論述在經濟學界已被反覆推翻。」
針對是否該與川普爭論計算公式的正確與否,沈榮欽認為意義不大,「關稅對川普而言已成為某種政治信仰,不論邏輯正確與否,他只關心結果。因此,若台灣想有效降低被課徵的對等關稅,最快的方法可能就是大幅採購美國的能源或農產品,藉此減少對美順差。」
他補充,川普錯誤的理解很可能來自其過去作為地產商的思維方式。「如果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大量對美投資會導致產能提升、出口增加,貿易順差擴大;但在國家層次上卻不一定成立。根據國際收支平衡的原理,資本淨流入往往伴隨貿易逆差,這點與企業邏輯剛好相反。」
沈榮欽強調:「這其實是非常基本的經濟學常識,並不能怪川普的幕僚團隊或其母校華頓商學院,問題是川普堅持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做出錯誤的政策判斷。」
外界對於川普是否只是口無遮攔、說說而已,沈榮欽也有不同看法。「其實川普在貿易政策上的主張數十年如一日,他說的很多話,都是出自內心的真實想法。」他舉例,早在1987年川普尚未踏入政壇時,就曾公開受訪痛批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只要把當年他講的『日本』換成今天的『中國』,整段話幾乎可以原封不動搬來使用。」
他也補充說,從國際收支恆等式來看,一國若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勢必要在資本帳產生盈餘來彌補缺口,也就是吸引外資流入美國,包含購買債券、股票或進行直接投資等。相對地,像台灣這樣的順差國家,資金則會透過對外投資等方式淨流出。儘管瑞士因其貨幣具避險屬性,在特定情況下能同時出現貿易順差與資本淨流入,但那是極少見的特例。
談到川普實施的對等關稅政策,沈榮欽指出,目前全球約有150個國家遭到川普課稅,除了10%基準稅外,約60個所謂的「違規國」被課以更高的關稅,如柬埔寨49%、寮國48%、越南46%、中國34%、台灣32%、日本24%、歐盟20%等。這顯示,「川普並沒有因為是否是民主國家、是否為盟邦而有所區分,許多受影響的國家其實都是開發中國家,擁有較高關稅、非關稅貿易壁壘,或匯率機制不透明。」
然而這些國家的共同特徵是,它們大多從事傳統製造業,也正是美國早已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沈榮欽強調:「即使課再多的關稅,這些產業也不可能回流美國。」
川普試圖對先進國家課稅,藉此振興本國高端製造業,是否能見效?沈榮欽認為:「關稅或許能在短期內對本國產業有幫助,但最終成本會轉嫁給消費者,形成財富由窮人向富人轉移的結果。」
他也指出,美國在商品貿易上確實出現赤字,但在服務貿易上一直維持順差,例如2024年美國對外服務貿易順差就高達近3,000億美元,「但川普總是選擇性忽略這些對美國有利的面向。」
最後,沈榮欽警告說:「若各國以牙還牙,啟動報復性關稅,全球化恐將全面倒退,重回高關稅時代。歷史告訴我們,這可能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引發衝突與戰爭,正如上世紀大蕭條時期所發生的那樣。」
「川普是一位在政策上說真話的政客,但這些真話,常常是建立在錯誤邏輯上的判斷結果。如果用反駁他話語的方式來構思對策,很可能只是南轅北轍、錯上加錯。」沈榮欽語重心長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