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製造2025」政策雖遭美方圍剿,但實際成效驚人,補貼金額年增近3成,7年內已大幅縮小與西方差距。(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美中科技戰再掀新波瀾!最新一份由美國全國商會委託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執行的研究指出,中國當年高調推出、後遭美方痛批為保護主義手段的「中國製造2025」,雖然官方近年鮮少提及,但實際上戰略未曾中斷,且成效驚人,已大幅縮小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技術差距。
報告揭露,自2015年計畫上路以來,中國政府針對高端製造、機器人、電動車、醫療器械與可再生能源等關鍵行業,透過國家補貼、稅收減免、強制技術轉讓與市場准入壓力等手段,強勢扶植本土企業,導致外資在多個領域的市占率節節敗退。
數據顯示,2015至2023年間,享有政府稅務優惠與補貼的企業比例暴增逾3倍,2022年扶持產業的企業稅收減免金額高達人民幣1.3兆元,占該年度研發總支出的一半以上。另據統計,2015至2020年期間,國家主導基金投資規模成長超過4倍,達520億美元。
研究同時指出,中國利用龐大內需市場作籌碼,要求外國企業將高階製造與研發基地設於中國境內,進一步鞏固自身產業鏈優勢。舉例來說,2023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中,進口產品市占率已從2015年的24%降至14%。
唯一仍無法突破的領域,是商用飛機。中國商飛雖已推出C919客機,卻仍仰賴外國零組件。但榮鼎集團預測,隨著中國在航空發動機自製領域技術逐漸成熟,未來數年將有機會翻轉劣勢,對波音與空中巴士構成實質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