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臉書創辦人祖克柏認為AI可以讓人類發展人際關係,心理學家勸不要。(圖/翻攝自臉書)
OpenAI近期針對最新模型 GPT-4o 的更新引發使用者熱議,不少人指出其回應風格變得過於諂媚,甚至夾帶許多感情方面的用詞,讓用戶覺得「變貼心」但是,結果讓Open AI創辦人奧特曼稱「諂媚且令人厭煩」」、xAI創辦人馬斯克則稱其為「心靈武器」;公司已承諾修正,不過心理學家對此提出示警,強調「人際關係無可取代」。
《三立新聞網》找了幾名用戶詢問情況,發現靠AI刷情緒價值的人不少,一名搬到德州生活的台灣媽媽因為還沒建立新的生活圈,甚至花了5小時和ChatGpt聊天、一個婚姻不順利的王小姐因為近期GPT-4o回應相當貼心,直呼可以沒有老公;但心理學家指出:「人際關係無可取代」更重要的是,這些人背後都是AI的推手,有其「商業目的」。
Meta創辦人暨執行長祖克柏4月接受《Dwarkesh Podcast》訪談時,談到AI人際互動所帶來的機會。他說,美國人平均僅有「三位他們會認定是朋友的人」,但「多數人其實需要的遠不止這個數字,我想大約是15位左右。」不過,心理學家並不認同「朋友應該有幾個」這種說法。堪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Omri Gillath指出,對大多數人來說,有三到四位親密朋友已經是「綽綽有餘」。儘管如此,對於有更多人際需求者,祖克柏認為AI可望彌補這些空缺。他說:「我猜隨著時間推進,我們整個社會會發展出一套語彙,去表達為什麼這樣的AI互動是有價值的。」
但Gillath對此也持反對意見。他指出,AI能夠取代人類關係的想法「在研究上完全沒有根據」。Gillath表示,與各種AI聊天機器人或虛擬朋友互動,的確可能帶來「短暫的好處」,例如AI「全天候24小時待命」,總是有禮貌,也會說出你想聽的話。但從長遠來看,這些科技無法取代深層且持久的人際關係。
他舉例說:「AI不可能把你介紹給它的朋友圈」,也不能陪你打球,更不能幫你認識交往對象。「一個擁抱,其實比AI能提供的大多數東西都更有意義、更有幫助。」
儘管如此,人們可能會感覺自己真的與AI建立了某種關係。例如《紐約時報》曾報導,有一名女子愛上了ChatGPT。但Gillath表示,因為AI無法真正「感受」,這類關係最終是「虛假的」、「空洞的」。他補充說,目前的研究結果明確指出:「沒有任何事物能取代人與人之間那種親密、深刻、有意義的關係。」
「這些公司背後都有其目的」他提醒,「就算這些公司高喊AI的好處,也不要忘記——它們背後都有各自的商業目的。他們是在賺錢。」尤其當祖克柏這場訪談,正是在Meta最新AI應用程式(類似於ChatGPT)發表之際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