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連國程/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4月祭出對等關稅,希望讓製造業回流,並讓國際企業投資美國,然而根據《彭博》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沒打算順川普的意,北京正在研擬發展高科技產業,並控制傳統製造業,不讓企業供應鏈移到美國。
▲中國政府打算控制製造業,不讓供應鏈移至美國。(圖/翻攝新華社)
中國經濟疲軟 北京將調整計畫發展晶片
習近平在2015年喊出「中國製造2025」計畫,然而現在時間已到,中國整體經濟疲軟。《彭博》引述中國官員表示,政府正在調整這項計畫,希望從2026年開始,讓製造業生產的GDP維持在一定水準,但目前北京還沒想出刺激內需的方案,此外,政府也將在接下來10年內發展晶片技術,甚至可能更改計畫名稱,避免引起西方國家不滿,這名官員也強調,在公布具體計畫之前,一切都還未定案。
中國向來會依照政策,推動一波又一波的「五年計畫」,根據《彭博》報導,北京可能在2026年3月公布下一個五年計畫,北京官方並未證實這項消息。
《彭博》指出,川普政府的貿易策略是利用管制出口及關稅,讓美國在鋼鐵、醫藥跟半導體能自給自足,並降低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而中國也以控制稀土出口等手段反制,不讓美國在高科技產業獨占鰲頭。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3月在人大會議上,就喊出今年政府首要任務是「大力刺激消費」,讓內需帶動整體經濟成長。
川普在4月中一度對中國祭出145%的高關稅,美中在11日及12日談判後,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12日受訪時表示,願意放下干戈,與中國一起創造新的貿易平衡,然而中國可能要先想辦法拯救疲弱不振的經濟,《彭博》指出,在3月份中國人大會議後,官員們幾乎什麼都沒做,目前沒人知道北京政府打算如何刺激消費,達到經濟成長5%的目標。
中國製造2025 歐洲企業吃悶虧
《金融時報》指出,「中國製造2025」計畫上路10年來,讓許多歐洲企業吃了悶虧,以德國汽車大廠奧迪為例,從在工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自動安裝輪胎到焊接零件,全都由中國廠商包辦,報導引述奧迪位於長春的工廠德國主任列貝(Tobias Liebeck)表示,他們沒想過中國能做到這麼多流程的自動化,加上中國供應商定價非常低,現在中國工廠的機器人數量已經超越德國,這讓北京在貿易上具有優勢,但也讓歐洲跟中國的關係變得緊張。
不僅如此,北京還透過產業補貼政策,以及與其他國家合作,擴張中國企業在國際的勢力,報導指出,中國企業的技術甚至超越外國競爭對手,北京的目標就是要建立自給自足的供應鏈,對抗西方國家,甚至讓外國企業依賴中國的生產力,這也讓川普產生警惕,決定在4月對中國祭出反覆不定的關稅政策。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