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連國程/綜合報導
中國犯台的野心逐漸加大,台灣政府近年來積極將貿易重心移轉至其他國家,總統賴清德5月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強調建立多元供應體系以及推動高階晶片民主供應鏈,也期待與美國、日本及歐洲等民主國家深化合作關係,然而《紐約時報》指出,台灣經濟若要完全去中國化,可能要付出高昂代價。
▲總統賴清德5月出席ComputeX。(圖/三立新聞)
台灣政府6月將中國晶片大廠華為及中芯國際列入出口管制名單,企業需要事先申請許可,才能將產品賣給這兩家公司,這與美國試圖阻攔中國取得高階晶片的目標一致,也突顯台灣對外貿易長期夾在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之間。《紐時》引述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研究員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表示,台灣政府不惜在短期內付出經濟代價,也要當美國可靠的盟友,然而實際要付出的代價可能高出許多。
《紐時》指出,台灣在過去幾十年來,大部分對外投資都流向中國,即便是台積電跟富士康等大廠,也積極布局中國市場,另外,台灣首富林百里也是靠著廣達公司在中國製造、銷售筆記型電腦而發跡致富;台灣食品大廠旺旺集團多數的產品也都銷往中國,其創辦人蔡衍明更毫不掩飾自己的親中立場,他還在台灣經營商業電視台及YouTube頻道。
兩岸間長期的密切聯繫,也被視為中國滲透台灣的管道,許多台灣企業重新布局。《紐時》指出過去15年來,台灣對海外的總投資,中國的佔比從80%降到僅剩7%,儘管如此,分析師表示,台灣跟中國在貿易上仍無法完全脫鉤,中國仍是台灣半導體很重要的出口國。
台灣政府需要美國的政治跟軍事支持來抵抗北京,《紐時》指出,台灣科技公司若銷售半導體相關產品給中國,可能會讓台灣政府與白宮談判時出現摩擦;儘管如此,中國市場對台灣人還是有誘因,《紐時》引述一名32歲的台商陳露比(音譯)(Ruby Chen)表示,在中國創業比台灣更容易,她在中國山東經營一家中醫健康公司,並表示自己來自家境普通,原本僅有一點存款,到中國闖蕩讓她翻身,她說當地環境「非常適合創業初學者」,然而中國近年經濟疲弱不振,民眾赴中創業前最好先評估風險,避免血本無歸。
36歲的袁霍華德(Howard Yuan)是上海「山珀有限公司」(Superb International )的經理。他向《紐時》表示,這家服裝製造商由他的家族在台灣創立,1980年代西進中國。他認為,中國的供應商很難被取代。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