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蒲世芸/綜合報導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最新一波關稅威脅,亞洲多國正積極尋找替代出口市場與新的貿易夥伴,以降低對美依賴,盼能繞過華府的貿易高牆。川普上周向多個國家發出信函,警告若不在8月1日前做出讓步與協調,將面臨高額進口關稅。這項舉措讓全球政商界一頭霧水,儘管各國政府紛紛派遣特使前往華府協商、提出增購與改革承諾,但美方仍持續強硬立場,要求各國在「美國長期逆差」的背景下,做出更多讓步。
▲隨著川普關稅壓力升高,亞洲盟友們紛紛尋求降低對美依賴。(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馬來西亞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在本周東南亞領袖會議上表示:「世界各地原本用來促進成長的工具,如今卻被用來施壓、孤立與圍堵。我們必須強化自身根基,加強彼此間的貿易與投資。」
各國積極布局 另闢市場應對美國壓力
面對川普關稅政策的衝擊,部分亞洲國家已開始展開行動。上月甫就任的南韓總統李在明派就遣特使前往澳洲與德國,就防務與貿易議題展開協商,並計畫陸續拜訪其他國家。巴西與印度則宣布將雙邊貿易額提高70%,達到200億美元(約新台幣5900億元)。
印尼則與歐盟即將完成一項協議,雙方多數關稅將降為零;越南方面也正試圖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該國副貿易部長指出,將更積極活用其他自由貿易協定來分散風險。川普日前宣稱越南已接受對其出口美國商品課徵20%關稅。
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ASPI)副主任柯特勒(Wendy Cutler)指出:「愈來愈多國家發現,要滿足美國的要求變得困難,因此他們更積極尋求其他合作夥伴。」
事實上,早在川普任內首度對中國加徵關稅時,北京就曾減少美國黃豆進口,轉向巴西購買,使巴西成為中國的主要供應國,讓美國農民面臨庫存過剩、無人購買的窘境。
亞洲內部連結仍不緊密 但危機可能促成合作
亞洲國家其實早已意識到分散市場的重要性,但區域整合程度仍有限。以南韓為例,過去一直未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這項協定由美國退出後轉由日本主導。然而,隨著美方態度轉趨強硬,南韓總統李在明展現出比選前更積極對日接觸的姿態。
南韓經濟學家、前貿易談判代表崔炳一(Byung-il Choi,音譯)表示:「日本與南韓原以為自己是美國堅定的盟友,但川普根本不相信盟友體系。」他也提到,李在明上任後與日本的關係比選前預期更為友好,或許會為此創造轉機。
中國出口洪流加劇競爭 區域工廠加速轉型
另一方面,中國為了支撐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正在將大量廉價產品傾銷全球,包括汽車、家電、電子與紡織品,這也讓鄰國更難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
▲南韓總統李在明上任後,與日本的關係比選前預期更為友好。(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不過,美國嚴格防堵中國貨物「繞道輸美」,也可能讓東南亞受惠。許多中國企業近年已在東南亞設廠以節省人力成本,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促使供應鏈進一步轉移出中國。
東亞與東協經濟研究院資深經濟學家納加約科(Dionisius Narjoko)指出:「企業可以提升效率,投資新科技、數位化工廠,以降低成本。這樣出口更便宜,也能在新市場、甚至美國更具競爭力。」
東南亞仍需壯大本土產業 擺脫「世界工廠」定位
儘管南韓與日本能靠著堅實的政策與投資成為製造強國,但多數東南亞國家仍處於貧困狀態。舉例來說,泰國雖然每年生產超過百萬輛日本品牌汽車,越南也為三星生產大量手機,但本土企業仍偏弱勢。
南韓產業經濟貿易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金東洙(Kim Dongsoo,音譯)表示:「這些國家必須從外資引進的產業中內化技術。大家都知道這是個問題,但並非所有政府都有能力跳出這個陷阱。」
全球尚未形成統一戰線 但變局可能推動區域聯手
面對川普關稅壓力,多數國家仍以單邊方式應對,尚未形成集體抗衡。即便金磚國家(BRICS)近日於里約熱內盧舉行峰會,並正式接納印尼成為新成員,但仍未對美國關稅提出具體對策。
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助理教授辛德(Alexander Hynd)指出:「我目前還沒看到東南亞國家想聯手對外的跡象。但如果局勢持續動盪,這可能會改變。」他補充說:「美國正在迅速瓦解自己建立的國際貿易體系,這讓很多人都感到錯愕。」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