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中鼎工程遭遇重大國際專案債權危機,196億元應收帳款遭美方凍結,將於8月15日除息每股2元股利;此事件牽動市場高度關注。(圖/翻攝自中鼎網站)
重大債務有解方了嗎?陷入倒債風波的中鼎(9933) 將於明(29) 日上午6點,於證交所3樓記者室召開重訊記者會,由楊宗興董事長、投資人關係室蘇琪君經理及總管理處李定壯執行長說明債務人GCEH重整計畫進度。令人驚訝的是,這次的重訊不是今天傍晚六點召開,而是罕見的明早六點,到底會怎樣影響明日開盤後走勢?令外界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台灣指標性統包工程承攬商中鼎工程(9933)近期深陷美國客戶債務重整風暴,旗下百分之百持股的美國子公司CTCIA因承攬之BKRF再生能源工程案,遭到其母公司Global Clean Energy Holdings(GCEH)聲請重整而牽連,導致高達新台幣196億元的應收帳款陷入凍結、收回未定的困境。該筆金額相當於中鼎合併資產的15.7%、並與公司淨值近乎等值,市場憂心此案恐重創公司財務結構與投資人信心。
儘管如此,中鼎仍於7月18日公告決議配發2024年度每股2元的股利,其中包含1元現金股息與1元股票股利,將於8月15日辦理除權息交易,顯示公司力圖穩定投資人信心。中鼎強調,目前已與其他GCEH主要債權人協商,達成初步的「分年清償」共識,並共同擬具重整支持協議(Restructuring Support Agreement),已向美國法院提出申請,希望透過法律程序保全債權,爭取最大清償金額。
根據中鼎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財報,受到BKRF工程應收帳款提列預期信用減損損失約31億元影響,導致單季虧損12.17億元,稅後每股虧損1.52元,創下近年來罕見單季虧損紀錄。對此公司說明,目前帳上現金與約當現金仍超過200億元,具備充裕財務韌性,並無立即資金壓力。
不僅如此,市場還注意到中鼎2024年第4季財報中,應收帳款金額從第3季的254億元驟降至67億元,外界質疑公司是否刻意將高風險帳款轉列至「其他非流動資產」之長期應收款以淡化風險。對此中鼎回應指出,由於BKRF專案於2024年10月21日遭業主終止合約後,即進入協商階段,11月26日完成擔保權設定後,基於會計原則,將收回期程超過一年者重分類為非流動資產,處理過程皆依法辦理,無刻意誤導之情。
中鼎董事會並通過辦理最多9萬張私募普通股,擬引進策略性投資人強化資本結構。外界則關注該私募案價格區間是否可能壓低市場估值,造成既有股東持股稀釋風險,對此公司尚未進一步說明。法人則普遍認為,若私募對象為具實質協同效應之策略夥伴,反而可能提升長期競爭力。
除了財務面承壓外,企業治理議題也浮現關注。中鼎多年來於證交所公司治理評鑑中穩居前5%之列,但此次爆出近200億元的應收帳款風險,亦讓外界質疑公司內部控管與資訊揭露的透明度。有關GCEH違約與工程終止的訊息,2024年財報中雖有提及業主單方面終止合約,但未載明業主身份與潛在損失金額,遭批資訊揭露不足。
更令市場震撼的是中鼎特殊的股權結構。截至2024年中,中鼎最大單一股東竟為三個員工持股信託帳戶,合計持股高達15.69%。本意為鼓勵員工長期參與經營並穩定股權,但本次股票自事件爆發後連續四天跌停,最大跌幅超過36%,導致員工存股部位深度套牢。有員工組成自救會要求公司說明應收帳款爆雷始末,以及財報分類是否合理。
中鼎回應表示,員工持股信託制度設計本為長期儲蓄性投資,制度內設有彈性機制,員工可申請降低提撥比例、暫停扣款,或於特定條件下申請提領部分資金。公司未來將持續強化風險管理與資訊透明,盡可能安撫員工與股東情緒。
在國內工程部分,中鼎仍積極承攬重大公共建設。包括總經費1615億元的台中捷運藍線BM01標統包工程已於6月正式開工,預計2034年完工,將與既有綠線形成十字軸線路網;而5月開工的新竹海水淡化廠計畫則為全台首座大型海淡工程,完工後每日產水10萬噸,可望舒緩中北部用水壓力,並支援半導體產業長期發展需求。
儘管GCEH重整仍存高度不確定性,但中鼎評估,該案仍具回收可能性。因BKRF生質柴油廠雖已完工但尚未全面營運,與多家通路大廠簽訂供應合約,後續隨營運上軌道,預期最快明年起逐步償還債務,公司也將視法院對重整方案核定情形,彈性調整債務回收預期與損失提列幅度。
總結而言,中鼎在國際專案中面臨高額呆帳風險,短期衝擊不容忽視,惟公司基本面穩健,國內新案接單持續推進,加上已採取擔保、協商、法律救濟等多項措施自保權益。接下來市場將密切觀察美方法院對GCEH重整案的裁決結果,及中鼎後續是否能成功收回債款、穩定員工信心與股價表現。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