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心慈、江柏緯 / 台北報導
美國宣布對台灣商品加徵20%關稅,讓許多台灣產業面臨更大壓力,尤其電子和紡織業首當。為了搶在新關稅生效前出貨,廠商加緊生產線、連假日也不休息。紡織業者坦言接單量大幅減少,員工只能減班,未來可能面臨裁員或關廠,企業營運壓力倍增。面對國際競爭與關稅雙重衝擊,台灣出口產業的未來充滿挑戰。

電子零件廠員工忙碌的手沒停過,美國8月1日揭曉對台灣課20%的關稅,消息一出,不少廠商臉鐵青。
舜松工業總經理黃暐凱:「完蛋了,日本、韓國做的東西跟我們電子產業比較相關,低我們5%的話,我們競爭力就少5%。製造業毛利率大概10到15%,砸一個20%,毛利就吃掉了。」
不過文件中也明確列出一項例外條款,若商品在美東生效時間前完成裝船並處於「最後運輸階段」,最遲在10月5日凌晨12點01分前完成進口報關或自保稅倉庫提領,仍適用舊有稅率,意味著有約兩個月的「緩衝時間」,不少業者加班加工,出現搶出口潮。

舜松工業總經理黃暐凱:「我們會盡快六日出來加班,讓客戶早點領到貨,不要被扣20%,一個貨櫃如果200萬台幣的話,就差20萬了。」
產業界一片哀鴻遍野,紡織業者更透露已經快撐不下去。
紡織業者張裕傑:「如果政府不把匯率貶回去,對我們整個出口影響非常大,可能會面臨裁員或是很多公司會收掉。」

紡織業者透露,布從接單到出口粗估要3個月,4到5月受關稅影響,布單已經大量減少,工廠只能減班,員工上班2到3天就得休假4至5天,如果確定台灣關稅20%,許多布廠已經反應無法應付,但成衣業者春夏已經接單,變成做一單賠一單的慘況。
紡織業者張裕傑:「關稅聽起是20%,可是我們以匯率加起來的話,我們已經是32%,毛利率已經多了32%的成本 。」
關稅衝擊,傳產首當其衝,還要面臨與中國、日韓,東南亞各國的競爭,只怕未來的路更令人徬徨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