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台美關稅協議為何卡關?爆美商務長要台灣砸錢投資「規模堪比日韓」
  • A-
  • A
  • A+

國際中心/陳慈鈴報導

台灣與美國的關稅協議卡關,外媒稱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圖)有關。(圖/翻攝自Howard Lutnick IG)

▲台灣與美國的關稅協議卡關,外媒稱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圖)有關。(圖/翻攝自Howard Lutnick IG)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 Trump)於台灣時間1日公布,台灣新關稅為20%。總統賴清德第一時間宣布,20%是「暫時性稅率」,可望再調降稅率,台美雙方談判還未完成總結會議;一名不具名的美國官員也證實此說法,並透露台灣關稅談判已近成交。但最終談判結果至今未公布,有外媒就揭露停宕原因,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有關。

賴清德表示,美方通知台灣在華府的談判團隊,台灣的「暫時性關稅」為20%。主要原因是,因為談判的程序安排,台美雙方還未完成總結會議,因此,美方先對台灣公布20%的「暫時性稅率」,只要後續達成協議,可望再調降稅率。而台美雙方後續也將就供應鏈合作及232條款相關議題一併磋商。

對此,《路透社》一名不願具名、因議題敏感而拒絕透露身份的美國官員證實,賴清德的說法是「正確的」。同時還透露,台灣關稅談判進展,「提出的條件獲得美方高度評價,並且已接近最終協議。」

至於談判最終結果遲遲沒公布?《金融時報》報導,三位知情人士表示,協議延遲是因為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多次介入,並在與台灣政府代表及大型科技公司會談時,要求台灣承諾在美國進行龐大的額外投資,規模要與日本與南韓的承諾相當。

報導還提到,台積電今年稍早宣布,將其在美國的投資計畫從 650 億美元提升至1650 億美元,台北方面原本希望此舉能減輕部分壓力。

業界人士則指出,透過承諾額外數千億美元投資來「買降」台灣關稅稅率,並不符合國家經濟利益。一位台灣科技公司高層也指出,「如果未來的晶片關稅真的上路,勢必會迫使我們把更多產能移到美國境內。」他認為,這並不是一筆划算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