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台灣三款機器人問世 已在中鋼、台大醫院服役
  • A-
  • A
  • A+

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小心,機器人就在你身邊!」Intelligent Asia 2025現場,所羅門攜手NVIDIA展示人形機器人。經濟部也協同工研院開展三領域機器人進入我國醫界、企業界。 (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小心,機器人就在你身邊!」Intelligent Asia 2025現場,所羅門攜手NVIDIA展示人形機器人。經濟部也協同工研院開展三領域機器人進入我國醫界、企業界。 (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全球機器人運用大爆發,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攜手中鋼(2002)機械、台大醫院與彰化基督教醫院,打造「AI內視鏡機器人」、「數位雙生焊接機器人」等。除了能替補缺人缺工,也能打造未來世界新風貌。尤其智慧工業化能協助企業提升產能效率20%,減少生產成本15%。

例如.中鋼導入「數位雙生巨型龍門焊接機器人」,整合虛實模擬、遠距調機與12軸協同控制系統,不僅焊接精度提升至2毫米,還能客製模擬建廠流程,降低50%人力成本、提升50%效率,現已應用於中鋼機械貨輪段焊接。

工研院開發的「工件檢測資料模擬與合成技術」,整合高擬真虛實融合平台與生成式AI品質檢測系統,可精準辨識金屬表面瑕疵,在虛擬環境中建立如機器手臂、視覺模組與光源模組的量測系統,檢測模型於上線前即可完成訓練,將測試時間縮短50%(從1小時降至30分鐘),已於台中精科完成驗證,預期可大幅降低人工檢測工時並創造額外產值。

而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開發「人機運動意向偵測技術」,可動態偵測人體關節與機械手臂的位置與動作意向,取代傳統固定式安全區間調控,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停機與減速,讓人員可在另一工站同時進行機具組裝與上下料,能即時監控保護且避免通訊異常引發設備碰撞。技術已導入銓麥企業,協助企業提升產能效率20%,減少生產成本15%。

醫護比話題熱 機器人可以帶來什麼?

醫療方面,「醫療內視鏡機器人」,無需體外穿刺大幅降低併發症,讓醫師不需穿厚重鉛衣即可遠端操控內視鏡執行肺部檢查,避免X光暴露與交叉感染。具備全向擺動、自動導航及氣道辨識,靈活操控無死角,能精準定位病灶作觀察與採樣,本技術通過細胞毒性、電性安全測試。現與台大醫院合作驗證,未來可應用於胸腔、腸胃、泌尿等內視鏡科別。

這些前瞻技術將於2025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TAIROS)8月20日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研發主題館中亮相,展現台灣AI+機器人技術在醫療與製造兩大關鍵產業的強勢進擊。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簡任技正鄒宗勳表示,面對全球供應鏈重構與製造業升級,產業已由「製造」邁向「智造」,來提升國產化技術能量及跨域系統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