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優缺點一次看!Uber最大對手Bolt登台 1億用戶歐洲叫車巨頭插旗台灣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歐洲百城共享巨頭Bolt正式插旗台灣,Uber與LINE Taxi壟斷局面將被打破?價格戰與服務創新一觸即發。(示意圖/PIXABAY)
歐洲百城共享巨頭Bolt正式插旗台灣,Uber與LINE Taxi壟斷局面將被打破?價格戰與服務創新一觸即發。(示意圖/PIXABAY)

 

台灣叫車市場長期由Uber與LINE Taxi主導,但隨著共享出行規模擴大,國際新勢力正式加入戰局。來自歐洲、擁有超過1億用戶的叫車平台 Bolt,確認已在台設立分公司並展開司機招募,將與在地平台正面競爭,勢必掀起一波市場洗牌。

Bolt成立於2013年,前身為Taxify,總部位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創辦人Markus Villig當年受到同樣出身愛沙尼亞的Skype啟發,認為科技服務不受地域限制,高中畢業後便向家人借錢創業。他一開始親自到街頭招募計程車司機,以低抽成策略快速站穩市場。相較於Uber抽取25%佣金,Taxify僅收取15%,因此短時間內網羅大批司機,迅速累積規模。

2019年,Taxify正式更名為Bolt,並在同年推出外送服務Bolt Food,2021年則進一步推出共享汽車服務Bolt Drive。短短數年,Bolt的服務範圍已遍及全球50多國、600多座城市,用戶數突破1億,在歐洲市佔率僅次於Uber,甚至在部分東歐國家超越Uber,成為當地第一大平台。

Bolt之所以被譽為「歐洲第一個行動超級應用程式」,在於它將多種服務整合於單一平台。除了核心的叫車服務外,還提供電動滑板車與單車租賃、外送與雜貨配送,以及共享汽車等功能。INSIDE創辦人蕭上農(Fox Hsiao)指出,Bolt的理念是「打造適合人的城市,而非汽車的城市」,讓人們能透過一個App解決日常交通與生活需求。

事實上,Bolt早在2024年11月21日,就已於台灣註冊「博歐特台灣服務股份有限公司」(Bolt Services Taiwan Ltd.),公司代表人是Bolt總部法律主管Ahto Kink。今年5月1日,公司也曾辦理資料變更作業,顯示在台發展規劃持續推進。近期,Bolt更在招募網頁釋出「台灣區經理」等職缺,並將「Taiwan」新增至城市清單,顯示正式登台的腳步已經悄然啟動。

目前Bolt在台的初步市場鎖定北北基與桃園,並已與耐斯車隊、幸福車隊及Hi Taxi三大本土車隊合作,未來也不排除逐步拓展至全台灣。近期已有不少駕駛在社群看到招募廣告,標語如「帳單壓得你喘不過氣嗎?透過Bolt平台輕鬆提升車資收入!」顯示Bolt正積極展開司機招募,為正式上線暖身。

Bolt的優勢在於價格與介面體驗。一般用戶普遍認為,Bolt的車資往往比Uber便宜約5%至10%,介面操作簡單直觀,輸入目的地即可顯示預估價格與等待時間。此外,Bolt App內建翻譯功能,乘客可直接與司機跨語言溝通,對觀光客相當友善。更特別的是,Bolt提供「選擇女司機」的功能,讓女性乘客在夜間或獨自乘車時更有安全感。

不過,Bolt也並非毫無缺點。有乘客反映,因為平台車輛數量仍有限,尖峰時段可能會叫不到車;此外,由於車資較低,部分司機可能不願接單,造成候車時間拉長。再加上Bolt同樣採取浮動價格機制,乘客上車時看到的預估價格,有時會與下車時的實際車資出現落差。這些都可能成為Bolt在台灣市場推廣時需要克服的挑戰。

Bolt的登台,對台灣叫車市場而言是一場全新挑戰。對乘客來說,代表出行選擇更加多元,價格競爭也有望更具彈性;對司機來說,Bolt則提供另一個收入來源與合作平台。然而,台灣對共享出行平台仍有明確法規限制,Uber當年初登台時也曾因法規與本土業者反彈而一度退出,之後才調整營運模式重新回歸。Bolt能否順利複製在歐洲的成功經驗,並長期站穩腳步,仍有待觀察。

隨著Bolt的加入,台灣叫車市場將不再是雙頭壟斷格局。未來Uber、LINE Taxi與Bolt三方競逐,是否會引發更激烈的價格戰與服務創新,將是產業觀察的焦點。Bolt能否成為台灣用戶的新選擇,甚至挑戰Uber的龍頭地位,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