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近年來,台灣ETF市場蓬勃發展,尤其是「高股息 ETF」最受投資人追捧。每逢投信公告配息,總能引來話題與搶購熱潮,許多人甚至將「配息率」視為投資的核心指標。然而,隨著配息商品越來越多,市場開始關注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名詞「收益平準金」,證交所針對這個名詞,發布了一篇含金量破表的官方終極指引,值得所有投資人按讚、分享、好好收藏。
很多投資人對它感到困惑:這是「隱藏版的收益來源」?還是「拿自己的錢回來配息」?其實,收益平準金是一項中性的會計工具,用來平衡 ETF 因大規模申購所造成的配息稀釋,並不是什麼「額外的紅利」。
金管會、投信投顧公會與證交所近年來持續推動規範,要求資訊揭露更透明,就是希望投資人能看懂配息背後的真相,不再被「表面高配息」迷惑。以下7大重點,幫你快速認識收益平準金的意義與投資觀念:
收益平準金是一個「基金帳上的會計科目」,主要來源是投資人在申購 ETF 時所繳付的部分價款。它並不是ETF額外賺到的錢,而是與其他基金資產一樣,會一併投入到成分證券中。
目的在於「平衡」。如果某檔ETF在短時間內因大量申購而規模大增,沒有收益平準金的設計,原本的老投資人可能會被「稀釋」掉配息權益。有了它,就能確保新舊投資人之間的公平性。
雖然收益平準金的設計初衷是中性的,但市場上也曾出現「過度包裝」的情況。例如,若投信業者動用收益平準金來「刻意墊高配息率」,讓ETF表面看起來「超高息」,那麼投資人以為是投資標的帶來的收益,其實可能只是「帳面挪移」。
長期來看,這可能導致投資人誤判ETF的真實績效,把收益平準金誤以為是「多賺的錢」,卻忽略了它本質上是「平衡用的工具」。
為了避免濫用,金管會要求:
A、先後順序:ETF在分配收益時,必須優先使用「股利、利息、已實現資本利得」,只有在達到啟動條件後,才可動用收益平準金。
B、內控制度:投信公司必須將收益平準金的使用納入內部控制流程,不可隨意操作。
換句話說,收益平準金不是被禁止,而是被要求「正確、透明地使用」。
2025年7月,投信投顧公會發布了《ETF 採用收益平準金作為收益分配來源實務指引》,做了更明確的規範:
A、提供計算範例,讓業者知道正確的分配方式。
B、列舉違規態樣,避免業者誤導投資人。
C、強調收益平準金是合法工具,但不應成為「美化配息數字」的手段。
這代表政府與業界都希望ETF配息能回歸投資本質,避免讓投資人被「假高息」吸引。
證交所多次提醒投資人:
A、ETF的「月配」、「季配」不是保證配息,實際金額取決於投資標的的股利與利息情況。
B、高股息ETF不等於保證收益,過去的配息紀錄,也不代表未來一定複製。
C、配息會扣除淨值,拿到現金股息的同時,ETF淨值會下降。
很多投資人誤以為「領到息就是多賺錢」,其實只是「把原本在淨值裡的錢拿出來」。
A配息型ETF: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例如月配、季配),適合需要現金收入的族群。但每次配息會降低淨值,長期複利效果有限。
B不配息型ETF:股利與利息會自動累積進淨值,等同於自動再投資,適合長期投資、追求資產累積的族群。
投資人要先釐清需求:是想「穩定領現金」,還是「資產長期成長」?不同策略會影響選擇。
A、不要只看配息率:高股息數字不代表高報酬,重點是總報酬率。
B、先看投資策略:ETF的成分股屬性、投資區域與風險特徵,才是最重要的基礎。
C、詳閱公開說明書:ETF配息若包含收益平準金,說明書與廣告必須註明「基金之配息來源可能為收益平準金」。
D、資訊透明化:自2023年11月起,所有投信公告配息金額時,必須揭露各項來源占比(股利、利息、收益平準金、已實現資本利得),投資人要養成檢視習慣。
收益平準金並不是洪水猛獸,它是一種中性的平衡工具。但若被誤用,就可能讓投資人對配息來源產生錯誤期待。
證交所強調:投資ETF,不能只看表面的「高股息」,而應該根據投資目的、風險承受度與總報酬率做選擇。
A、想要穩定現金流 → 可以考慮配息型ETF。
B、想要長期累積資產 → 不配息型ETF也值得關注。
最重要的是,投資前一定要詳閱公開說明書,了解產品特性,並持續追蹤公告的收益來源組成,才能在ETF投資中穩健累積長期報酬。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