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不爽就不幹了!安靜離職潮擴散 職場人默默抽身背後不能說的秘密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104調查揭露,45%在職者坦言曾「安靜離職」,只做最低限度工作。雖有92%主管自認曾採取行動,但38%員工直言主管選擇忽視。顯示雙方對「積極介入」的認知落差巨大,組織溝通與信任仍待加強。 (示意圖/PIXABAY)
104調查揭露,45%在職者坦言曾「安靜離職」,只做最低限度工作。雖有92%主管自認曾採取行動,但38%員工直言主管選擇忽視。顯示雙方對「積極介入」的認知落差巨大,組織溝通與信任仍待加強。 (示意圖/PIXABAY)

 

 

104調查揭露,45%在職者坦言曾「安靜離職」,只做最低限度工作。雖有92%主管自認曾採取行動,但38%員工直言主管選擇忽視。顯示雙方對「積極介入」的認知落差巨大,組織溝通與信任仍待加強。

「安靜離職潮」正悄悄席捲台灣職場。根據104人力銀行日前公布的《2025員工C.E.O調查報告》,有45%的在職者坦言自己曾「安靜離職」——僅完成最低限度的工作需求,不再主動承擔額外責任或投入心力。這股現象在年輕世代尤其明顯,顯示台灣勞動文化正在轉型,而主管與組織如何回應,成了企業能否留住人才的關鍵。

報告指出,不只員工自認曾安靜離職,從主管與同事的角度來看,也有超過55%的人觀察到身邊同事出現類似行為。當員工表現出「心不在焉」的工作狀態時,主管常見的因應方式包括70%選擇一對一談話、60%會調整其工作內容或責任、43%提供更多資源或支持。雖然有92%的主管自認已採取積極作為,但從員工觀感來看,仍有38%直言主管選擇忽視這種情況,顯示雙方對「積極因應」的認知存在落差。

104人力銀行人資長鍾文雄分析,安靜離職往往並非員工怠惰,而是「失去目標感」與「缺乏認同感」。他建議主管不要單純把這種狀態視為負面行為,而應該透過職涯對話幫助員工找到方向,例如提供明確的發展路徑、調整工作內容、給予公平的獎勵制度,增加員工的參與感與成就感,才有助於真正改善。

這份報告同時揭露了台灣職場價值觀的變化。2025年職場人最重視的仍是「工作有保障」,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重要性快速竄升,由去年的第7名一口氣攀升至第2名,成為僅次於保障的核心訴求。而「同事間溝通互動良好」也從第10名躍升至第5名,顯示人際氛圍正成為員工選擇留任與否的重要考量。

至於離職原因仍以「薪資過低」、「主管領導風格不佳」與「公司制度不理想」為主。不過不同世代的差異相當明顯:8年級後的年輕族群,有16%表示因「工時過長」而想轉職,是所有世代中最高;而4、5年級世代則有24%選擇轉職,是因為「想尋求新挑戰」。這些差異反映了台灣職場價值觀正從「安定」與「升遷」逐步轉向「生活質感」與「自我實現」。

調查也揭示了有趣的面試現象。在所有受訪者中,77%最在乎「面試中說明的工作內容是否符合預期」,76%在乎「面試主管態度」,74%在乎「薪資條件」。令人意外的是,在8年級後的年輕世代中,高達81%將「面試主管態度」視為最重要的指標,甚至高於薪水。

此外,80%年輕人希望「工作內容與預期一致」,76%在意「主管對職位責任與期望是否清晰說明」,70%則重視「面試當下氛圍」。換言之,新世代求職不再只看數字,而是更看重「人」與「感受」。這意味著,若面試過程中主管展現輕蔑或冷漠態度,很可能直接失去優秀人才。

除了「安靜離職」與「價值觀轉變」,AI在職場的普及也是本次報告的亮點。調查顯示,八年級後有80%曾使用過生成式AI,七年級為54%,六年級38%,四、五年級則僅22%,使用率隨年齡層逐漸遞減。

最常應用的場景包括:47%用於文檔編寫(如PPT、校正email)、44%用於報告生成、25%則用於創意設計。值得注意的是,七年級生表現出最高的積極性,有35%表示計畫擴大使用AI,八年級後也有27%緊追在後。然而,也有部分職場人對AI持保留態度,31%擔心數據隱私與安全、25%認為準確性不足、16%則反映公司高層不接受AI應用。

鍾文雄指出,AI已是職場新時代的必備技能,但企業需要建立「心理安全感」。若員工擔心被AI取代,自然會排斥學習。因此,企業應提供培訓資源、鼓勵內部AI專家養成,甚至舉辦創新應用競賽,讓AI不只是效率工具,而是激發創意與價值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