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10月9日,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宣布,將包括鈥、鉺、銩、銪與鐿等五種重稀土列入出口許可清單,同時首次將開採、冶煉、分離、磁體製造與回收等整個產業鏈的技術與設備納入管制。這不再只是限制資源的流動,而是封鎖「生產能力」本身。北京的戰略邏輯清晰:與其擔心稀土被替代,不如讓任何生產稀土產品的技術都需仰賴中國。
真正令全球企業震驚的,是所謂「0.1%條款」。凡是使用源自中國稀土、其價值占產品總價值0.1%以上的海外產品,在出口前都需取得中國核准。這意味從台積電的先進製程設備到蘋果手機、特斯拉馬達,只要鏈條上有中國稀土成分,都可能被認定為「受管制物」。這項條款的精妙之處,在於其執行幾乎不可能:要精準追溯每個零件的稀土來源既昂貴又不切實際,也因此賦予中國極大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在任何時刻以合規為名,對特定企業或國家出手。
這場規則重寫立即引發市場地震。當天費城半導體指數暴跌6.3%,台積電ADR重挫6.4%,那斯達克指數單日跌幅達3.56%。川普總統旋即在Truth Social宣布將對中國加徵100%關稅,美中衝突急遽升溫。投資人恐慌性撤離科技股,稀土概念股成為少數受益者,MP Materials與USA Rare Earth股價分別飆漲逾一成。
中國這次出手的精準性與美國的科技封鎖形成對照。美方過去鎖定14奈米以下邏輯晶片與AI伺服器出口,北京則反向鎖住製造這些晶片所需的稀土材料與設備。雙方都不再遮掩這場「供應鏈戰爭」的對等性:它不只是技術禁令的角力,更是對彼此國家安全神經的測試。
在政策層面,美歐早已開始重構供應鏈。美國國防部入股MP Materials,確立從礦山到磁鐵的一條龍生產體系,並為其產品設定價格底線。歐盟則以《關鍵原物料法案》(CRMA)立法要求,到2030年內部開採比例須達10%、加工40%、回收25%,同時限制任何單一國家的供應占比不得超過65%。這些政策雖方向明確,但短期內無法撼動中國在稀土分離加工90%、磁體製造93%的壟斷地位。
這場資源戰的外溢效應,對台灣尤為敏感。台灣並非稀土進口大戶,但半導體產業高度依賴含稀土的化學品與精密設備。中國的0.1%條款理論上賦予北京審查ASML與應材設備出口的權力,一旦供應鏈受阻,影響台積電先進製程擴產進度。更大的挑戰來自需求面。若川普政府真的啟動100%關稅,全球貿易流量必然萎縮,消費性電子與雲端設備需求下滑,台灣出口將首當其衝。台灣的經濟體系建築於全球化與自由貿易之上,當這一結構被撕裂時,任何製造優勢都無法完全對沖外部衝擊。
然而,危機也意味著轉機。永豐投顧指出,台灣可藉此機會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從被動的供應鏈節點,轉為主動的「技術安全夥伴」。半導體製程中的化學工程與材料控制技術,同樣可應用於稀土精煉與回收。若能與美國MP Materials或澳洲Lynas合作參與新廠建設,台灣不僅能分散風險,也可累積關鍵材料處理技術,將「矽盾」升級為涵蓋戰略物資的「科技盾」。
不過就當全球市場最緊崩之際,10月12日川普又宣稱「美國希望幫助中國,而非傷害它」。顯然,這場對峙更像是談判前的極限施壓。雙方都在試探對方底線,為未來的川習會累積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