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科技巨頭兩種稀土都要搶!稀有金屬挖不夠 稀有土地搶破頭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科技巨頭正面臨兩種「稀土」危機:晶片製程缺金屬、擴張布局缺土地。從亞馬遜、Google到輝達,他們不只挖礦,也在「挖地」,自己組房地產團隊獵地、蓋廠、炒樓。AI、雲端、元宇宙再虛擬,也離不開一塊能插電、能散熱的地。當「稀土」變成「稀地」,土地正成為科技帝國的新戰場。(示意圖/PIXABAY)
科技巨頭正面臨兩種「稀土」危機:晶片製程缺金屬、擴張布局缺土地。從亞馬遜、Google到輝達,他們不只挖礦,也在「挖地」,自己組房地產團隊獵地、蓋廠、炒樓。AI、雲端、元宇宙再虛擬,也離不開一塊能插電、能散熱的地。當「稀土」變成「稀地」,土地正成為科技帝國的新戰場。(示意圖/PIXABAY)

科技產業總被描繪成虛擬的世界:雲端、AI、機器人、自駕車……未來的一切彷彿都漂浮在網路上。但現實是,這些高科技想運轉得順,得靠兩種非常「地氣」的稀土。一種,是晶片製造少不了的稀有金屬;另一種,則是能蓋廠房、建資料中心、放辦公椅的那塊地。這兩樣資源如今都變得搶手,前者被地緣政治卡脖子,後者則被全球科技巨頭搶破頭。

為了不讓企業成長受限,科技巨頭開始下場「炒地」。過去他們愛談雲端與虛擬,如今卻更忙著蓋大樓、買園區。許多公司乾脆自己成立房地產部門,專門尋找地點、談租約、整合開發計畫。換句話說,他們正在用「土地策略」支撐未來的數位帝國。

根據《華爾街日報》今年7月報導,美國五大科技公司,亞馬遜、Meta、蘋果、Google母公司Alphabet與微軟,目前合計擁有的商用不動產面積高達5.89億平方英尺,比整個紐約市的辦公空間還多,十年來暴增五倍。疫情讓許多傳統企業縮減辦公室,這些科技巨頭卻反其道而行,繼續買地、蓋廠、租樓。

亞馬遜在亞特蘭大蓋25萬平方英尺資料中心;蘋果在紐約11 Penn Plaza續租並再加兩層;Google與Meta投資模組化建築新創 Factory_OS,希望把建築成本壓低兩到四成。這場「圈地運動」讓他們不僅是雲端霸主,更成為現實世界的新地主。

原因其實不難理解。AI要運算、雲端要跑數據、研發要協作,這些都得靠實體空間。數據中心要穩電,伺服器要散熱,員工也要有地方坐。疫情後雖然遠距工作興起,但混合辦公成為常態,科技公司看得更遠——他們知道,地會愈來愈貴,該先搶再說。

CRE Daily報導指出,2025年上半年,全球科技業的辦公空間收購量成長了30%。《巴倫週刊》也提到,AI產業的爆發讓辦公需求提升15%,光NVIDIA與OpenAI在舊金山就租了50萬平方英尺,帶動整個REIT(房地產投資信託)市場回溫。

城市也因此被改寫。亞馬遜的總部讓西雅圖郊區成了「第二矽谷」;Google在新加坡蓋新園區,整個港灣區跟著翻新;蘋果在德州奧斯汀設新園區,附近房價一年漲了兩成。根據CompStak資料,全球約兩成的商業空間需求,現在都與AI產業直接相關。

對這些企業而言,土地不只是空間,更是形象。AI要談永續、ESG要有落地行動,因此新園區都結合綠能、節水與碳中和設計。矽谷的總部建築正成為新的「科技神殿」,象徵創新、權力與未來的信仰。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今年5月的Computex台北大會上宣布,將以「星艦基地」為概念打造亞洲總部,NVIDIA Constellation。他說:「這裡不只是辦公室,而是AI革命的起點。」這番話點出科技業的真實寫照:雲端再虛,稀土不能少。

在台灣,這場土地戰也早已開打。輝達選定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北士科)T17、T18基地作為亞洲總部用地,投資金額逾100億美元,預計創造2,000個就業機會。然而,這塊地由新光人壽持有地上權,與台北市府的合約卡關,使輝達遲遲無法動工。這起事件被視為台灣招商體制的縮影:土地有限、法令複雜、行政效率成關鍵。

全球科技企業的「圈地潮」正在改變地緣經濟,也考驗政府的開發思維。對他們而言,土地不只是資產,更是算力的延伸、創新的基礎。

高科技的製程離不開稀土元素,這些元素藏在地底;但在現實世界裡,另一種稀土:土地,同樣珍貴。沒有地,就沒有廠;沒有廠,就沒有AI。
雲端再高,也得有人把電線拉進牆裡、把冷氣安在屋頂。當科技巨頭征服了數位宇宙,他們發現真正該爭奪的,還是腳下的那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