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面對台灣即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企業如何在轉型與永續之間,找到人力資源的新解方?近日,富邦期貨榮獲「114年臺北市中高齡者暨高齡者友善企業認證」,從職場設計、世代溝通到培訓制度,全面推動「青銀共融」職場文化,為金融業寫下一頁扎實的全齡就業實踐案例。
這張由台北市政府頒發的認證背後,反映的是一個更大的時代命題:台灣人口老化急遽,高齡勞動力已不再只是延長就業的個案,而是結構性的人力來源與知識資本。在政策端,金管會近年頻頻鬆綁高齡投資人參與金融市場的限制,從期貨、衍生性商品到信託業務,逐步推動「去年齡歧視」,回歸KYC與個人風險屬性評估。而在企業端,富邦期貨這類率先實踐「中高齡友善職場」的公司,無疑走在浪頭上。
富邦期貨長期觀察到,隨著中高齡員工比例上升,傳統以青年為核心的工作設計,已不敷需求。為此,公司陸續導入多項硬體與制度優化:像是將辦公設備全面升級為大尺寸螢幕、加裝防藍光片,改善視覺疲勞;更換全區LED照明系統,提升工作舒適度;並強化工作與生活平衡措施,如提供免費心理諮商、健檢、員工旅遊、社團補助等,讓不同年齡層都能在職場中找到歸屬感。
除了硬體優化,富邦期貨更積極打造跨世代交流的制度平台。透過「青銀共學」制度,年輕員工成為數位導師,協助中高齡同仁熟悉資訊工具與內部系統,進一步縮短數位落差。反過來,中高齡員工也分享自身的產業經驗與人脈智慧,在雙向學習中建立職場尊重與理解。這種不靠口號、靠實作的文化設計,讓富邦期貨不只在認證中脫穎而出,更贏得員工的信任與歸屬。
中高齡員工的續任,不代表生產力就要妥協。富邦期貨以「職務再設計」為工具,依據員工的健康狀況與生活需求,適當調整職務內容與工作節奏。這不僅讓資深員工得以延續專業貢獻,也讓組織文化得以穩定過渡。富邦期貨表示:「中高齡員工不只是過去的見證者,更是未來的參與者。組織如果能用對位置,世代融合就不再只是願景。」
這樣的實務推進,也正回應了金管會近期政策轉向的精神,不是一刀切地保護高齡者,而是創造能理解並尊重差異的制度空間。從2024年起,金管會先後取消70歲以上不得投資期貨與衍生性商品的限制,只要業者能強化KYC與KYP程序,就能依風險屬性為高齡者量身規劃投資產品。金融市場的高齡參與度預計將持續上升,企業也必須思考:未來面對的客戶與員工,會是同一群人。
富邦期貨的作法,也讓人重新思考「共融」的意義。在許多企業仍將高齡友善當作CSR附屬品時,富邦期貨已經將它落實為日常制度,並與公司戰略同步。這樣的深耕,也讓他們在變動的金融環境中,擁有更穩定的人才基礎與更高的員工向心力。
面對超高齡社會、金融市場結構變化與人力資源挑戰的三重壓力,富邦期貨用實際行動告訴市場:友善職場不是口號,而是一種面對未來的競爭策略。讓每個世代都能在工作中持續發揮,是企業邁向永續的關鍵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