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李宜樺報導

「收入高就等於有錢人」這句話,其實早被現實打臉了嗎?根據《YANUSY Funding》引用日本金融廣報中央委員會調查,年收1,000至1,200萬日圓者中,金融資產低於100萬日圓者達6%,低於300萬日圓者更高達15%。換句話說,每7位高收入族中,就有1人幾乎「口袋見底」。賺得多卻沒錢,已成現代職場的普遍現象。
沒理財、亂應酬、高壓報復性消費
為何高收入者仍存不了錢?報導歸納三大共通點。首先是「沒有支出管理」,高收入讓人失去警覺,信用卡循環貸款成了假性富足。其次是「人際應酬過多」,位居高職者常需請客、打高球、送禮,光是交際費就吃掉月薪的一大半。最後則是「報復性花費」:高壓工作導致壓力型消費,旅行、購物、名牌樣樣不手軟,讓投資與儲蓄永遠排在最後。
高薪族掙得多卻更窮 真實比例曝光
「高收入族的困境在於,他們以為自己永遠賺得多。」理財專家警告,若長期陷入「先花後省」循環,未來即便收入中斷,也難以面對退休與意外支出。調查顯示,日本40歲至59歲間的高收入者中,有超過三成自認「資產不足以退休」,財富焦慮已成中產階層的隱痛。
1. 沒有支出管理 高收入反讓警覺心下降
高收入族因手上現金充裕,常忽略支出紀律, 信用卡循環貸款與分期付款,營造出「假性富足」的幻象。 看似生活寬裕,實則不斷透支未來,陷入月光惡性循環。
2. 人際應酬過多 交際費吞掉半月薪
職位越高、應酬越多,高收入族常需請客吃飯、打高爾夫、贈送禮品,
各種人際支出讓薪水難留一分。
專家提醒,過度社交與形象消費,是導致「存不到錢」的主因之一。
3. 報復性花費 壓力型消費讓存款蒸發
長期高壓的工作環境,容易引發報復性花費,
旅行、購物、名牌成為釋放壓力的出口,卻也讓資產快速流失。
儲蓄與投資被無限延後,最終淪為「收入高、財富低」的典型陷阱。
專家:固定儲蓄是唯一出口
專家提醒。「收入高不是重點,能留下的錢才是真實財富。」想擺脫月光地獄,專家建議採「定額儲蓄法」:設定每月收入的20%自動轉入儲蓄或投資帳戶,避免被「看似充裕」的現金迷惑。另可透過「定期投信」、「高股息股票」或「不動產群眾募資」等分散投資方式,建立長期被動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