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為引導保險業龐大資金挹注國內公共建設與實體產業,強化台灣經濟韌性並促進長期穩定發展,金管會宣布修正發布《保險業資金辦理專案運用公共及社會福利事業投資管理辦法》及相關解釋令。此次修法是近年最具指標性的政策之一,放寬投資範圍與上限、簡化行政程序,預估可釋放超過一兆元新台幣的長期資金動能,為公共建設與產業升級注入強勁活水。
金管會保險局局長古坤榮指出,本次修法主軸在於「讓保險資金不只守成,更能助攻國家建設」。他強調:「保險業長期資金具備穩定性與規模優勢,若能投入國內基礎建設與社會福利事業,將對整體經濟與產業發展產生倍數效果。」古坤表示,這次修法是保險資金運用架構的一次重大升級,讓保險業從資本市場的投資者角色,進一步成為推動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夥伴。
此次修法明確開放保險業可直接或透過私募股權基金、創投事業,投資政府核定之基礎建設項目,範圍涵蓋物流中心、再生水廠、海水淡化廠、冷鏈倉儲及AI算力中心等重點產業設施。古坤指出:「這些都是支持台灣供應鏈安全與永續發展的關鍵環節。透過長期穩定的保險資金投入,將能協助政府加速推進公共建設、提升產業基礎體質。」
除基礎建設外,修法也擴大公共投資範圍,納入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及其他法令辦理的投資案,鼓勵公私協力推動重大建設專案。古坤說:「我們希望讓保險資金在支持國家政策的同時,也能獲得合理報酬,形成經濟發展與資金運用的良性循環。」
此外,為配合高齡化與社會福利需求提升,修法也放寬保險業可投資的社會福利事業範圍,由原本僅限長照機構,擴大至醫療、育幼、養老等全齡照護產業。古坤指出:「社福事業投資不只是公益,更是社會永續的一環。保險業投入這些領域,等同於投資社會穩定與未來幸福。」
金管會說明,本次修法同步提高保險業專案運用投資上限,由原本資金總額的10%放寬至15%。依今年6月底統計,保險業可運用資金約32.5兆元新台幣,此次放寬預估可額外釋出1.63兆元資金,總額達4.88兆元,成為推動國內經濟成長的新引擎。
古坤進一步表示:「這是資金效能的全面提升。保險業的資金屬於長期穩定型,正適合支撐重大基礎建設、科技轉型與永續發展等長週期計畫。政府期盼這股資金活水能流入關鍵產業,創造長遠的經濟乘數效益。」
目前保險業在專案運用及公共投資方面,已投入約6,232億元,包括1,507億元專案投資、3,108億元不動產與地上權及1,617億元公共建設有價證券。古坤指出,未來隨著制度鬆綁、投資門檻調整,這些數字將持續攀升,「兆元級的長期資金將成為國家經濟的穩定推進器」。
為加速資金流入實體產業並兼顧監理,金管會同步放寬保險業辦理專案運用與公共投資的備查金額門檻:基礎建設及公共投資自5億元提高至10億元、促參案件提高至20億元、其他投資對象則為1億元。
古坤說明:「這樣的調整可減少重複核准、提高行政效率,讓保險業能更快參與建設,同時維持必要的監理與透明度。」他強調,為確保資金運用安全,本次修法也新增對投資計畫重大變更與事後申報的規範,並要求業者於投資前進行適法性評估、完善書件,確保資金符合安全性、收益性與流動性三大原則。
針對外界關注的基礎建設風險係數調整,古坤透露:「目前正在積極研議中,預計年底前會對外公布。」目前公共建設風險係數為1.28,策略性產業為17.25,未來新制將依照基礎建設特性與市場實際狀況調整,兼顧風險控管與投資誘因。
古坤最後強調,這次修法的核心理念在於「兼顧風險管理與國家發展」。他指出:「保險資金是國內最具穩定性的長期資本,若能引導得當,不僅可活化資金運用,更能帶動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
金管會表示,本次修法落實「合規、效率、穩健」三原則,讓保險資金在安全控管下發揮最大效益。未來,保險業將能更靈活地參與國家建設、厚植實體經濟,成為推動台灣邁向高值化、永續化與創新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