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在 AI 浪潮、地緣政治與淨零轉型交織下,全球產業正面臨重塑版圖的關鍵時刻。工研院今(31)日上午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之「全球市場展望」場次,聚焦歐洲、美加、日本與東協及印度等四大區域的最新產業政策與合作趨勢。現場邀集多位研究專家深入剖析各地在AI科技、綠能轉型與供應鏈重組下的發展策略,協助台灣企業掌握國際市場動向與跨區域合作新契機,打造具韌性與前瞻性的全球布局。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張萍以「日本機器人產業現在・進化・未來動向觀察」為題指出,隨著全球自動化與AI技術發展加速,日本機器人產業正進入「人機共生」新階段。根據日本經產省資料,2016至2024年間,機器人在醫療、社福與生活領域應用快速成長,象徵機器人正從工廠走向人類生活日常。
雖然工業機器人出貨量自2018年高點後略有波動,但搭載AI、5G與物聯網的智慧型機器人應用持續拓展。目前全球市場由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以及瑞士ABB與中國KUKA主導,四大廠商市占率合計近八成。面對高齡化與人手不足等社會挑戰,日本企業積極布局醫療照護與陪伴型服務機器人,從「自動化」進一步邁向「共感化」。她進一步指出,日本已於2025年推動成立「AI機器人協會(AIRoA)」,致力於促進跨產業數據共享、生態整合與標準建立,展現其發展智慧機器人生態系的決心。
對台灣而言,這場機器人產業進化同樣帶來合作機會。台灣在半導體、感測器與控制晶片等領域具備全球競爭力,日本則在精密機械與製造技術上深具優勢。雙方若能在智慧醫療、照護、農業自動化與智慧城市等應用場域深化合作,將可打造具有創新與韌性的亞洲智慧機器人產業鏈,共同迎戰高齡化與勞動力轉型等未來挑戰,也將引領亞洲機器人產業走向新一波價值共創的未來。



 
                                         
                                         
                                         
                                         
                                         
                                         
                                         
                                         
                                         
                                         
                                         
                                         
                             
                             
                             
                             
                             
                             
                             
                             
                             
                            